《履道居三首》
时间: 2025-01-19 20:13: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嫌地窄林亭小,
莫厌贫家活计微。
大有高门锁宽宅,
主人到老不曾归。
东里素帷犹未彻,
南邻丹旐又新悬。
衡门蜗舍自惭愧,
收得身来已五年。
世事平分众所知,
何尝苦乐不相随。
唯馀耽酒狂歌客,
只有乐时无苦时。
白话文翻译:
不要嫌弃这里的地方狭窄,林中的亭子也小;
不要厌烦贫穷家庭的生活琐事。
即使有高门大宅,主人却始终不在家;
东边的白帷帐子还未张开,
南邻的新旗帜已经悬挂。
我在这简陋的家中感到羞愧,
自从我来到这里,已经五年了。
世间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何尝会有苦乐不相随的呢?
只剩下那沉迷于酒醉狂歌的客人,
在快乐的时候没有苦恼的时候。
注释:
- 地窄林亭小:指住处狭小,环境简陋。
- 贫家活计微:贫穷家庭的生活琐事微不足道。
- 高门锁宽宅:高门大户,形容富有的家庭。
- 主人到老不曾归:即使有富贵的家,主人也常常不在。
- 东里素帷犹未彻:东边的房子白色的帷帐还没张开,表示家中冷清。
- 南邻丹旐又新悬:南边的邻居新挂上了红色的旗帜,象征热闹。
- 衡门蜗舍自惭愧:对自己的简陋住所感到惭愧。
- 收得身来已五年:在此居住已经五年。
- 世事平分众所知:世事各有各的看法。
- 唯馀耽酒狂歌客:只剩下沉迷于酒歌狂欢的人。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的题材著称。他的诗歌涵盖了爱情、政治、人生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社会关怀。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白居易晚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诗中描绘了他身处贫困环境的心态,以及对世事的观察,反映出他对人生无常的理解。
诗歌鉴赏:
《履道居三首》是白居易以简朴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贫穷环境中的生活感受,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开篇的“莫嫌地窄林亭小”,直接表达了对环境的适应,反映出他对生活的豁达。接着提到高门大户却常常空无一人,暗示了富贵生活的空虚与孤独。
诗中“东里素帷犹未彻,南邻丹旐又新悬”,对比了周围的热闹与自己的冷清,展现出一种自我反思和对比的情感。诗人感到羞愧的“衡门蜗舍”,不仅是对居所的自谦,更是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的流露。
最后两句“唯馀耽酒狂歌客,只有乐时无苦时”,则是对当下社会风气的指责,反映出人们在享乐中遗忘苦乐的真实。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哲理,表达了白居易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诗人劝诫自己和他人不要嫌弃环境的简陋与生活的贫乏,表现出生活的豁达。
- 第三、四句:通过对比,指出富贵之家常常空无一人,反映出富贵生活的孤独。
- 第五、六句:描绘周遭的冷清与热闹,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对比。
- 第七至九句:表达对自身处境的羞愧,以及对世事的感悟,展现出一种人生哲学。
- 最后两句:揭示了社会风气中人们沉迷于酒歌的现象,反映出对生活的批判。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高门与贫居的对比,突显生活的不同境遇。
- 反问:通过“何尝苦乐不相随”,引发读者思考人生的多样性。
- 夸张:用“唯馀耽酒狂歌客”夸张地表现了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倡导一种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反映出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对人情冷暖的感悟。
意象分析:
- 林亭:象征简朴的生活环境,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接受。
- 高门:代表富贵与奢华,反映出生活的空虚。
- 素帷与丹旐:通过色彩对比,表现出生活的冷清与热闹,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复杂。
- 蜗舍:象征简陋的居所,展现出诗人的自谦与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门”指的是什么? A. 贫穷的家庭
B. 富贵的家庭
C. 诗人的家 -
诗人对自己居住的环境有什么感受? A. 感到骄傲
B. 感到羞愧
C. 感到快乐 -
诗中提到的“只有乐时无苦时”反映了什么现象? A. 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B. 人们对酒歌的沉迷
C. 人们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与社会的观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展示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王维的作品对比:白居易关注社会与生活的实际,王维则更注重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 通过对比两位诗人的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各自的生活态度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