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发祈门悟法寺,溪行险绝六首》

时间: 2024-12-29 19:28:29

山不人烟水不桥,溪声浩浩雨萧萧。

何须双鹭相温暖,鹭过还教转寂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不人烟水不桥,溪声浩浩雨萧萧。何须双鹭相温暖,鹭过还教转寂寥。

白话文翻译:

山中没有人烟,水边没有桥梁,溪水的声音在雨中显得格外响亮。何必依靠双鹭来彼此温暖呢?即使鹭鸟经过,也只能使这里更加寂静。

注释:

  • 人烟:指人居住的地方,烟火气。
  • 水不桥:指水边没有桥,寓意出行不便。
  • 浩浩:形容声音宏大、雄浑。
  • 萧萧:形容雨声细微、淅沥。
  • 双鹭:指两只白鹭,象征温暖的伴侣。
  • 寂寥:形容环境的冷清和孤寂。

典故解析:

  • :在古诗中常常象征孤独和清雅,鹭鸟的出现往往引发诗人对孤独的思考。此诗中双鹭的意象传达了对陪伴与孤独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而被称为“婉约派”诗人。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社会生活,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览法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敏感和对孤独感的深刻体悟。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诗歌抒发内心感受,展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发祈门悟法寺,溪行险绝》以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的“山不人烟水不桥”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荒凉的山水画卷,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诗人以“溪声浩浩雨萧萧”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肃穆与清冷,溪水的声音在雨中显得更加清晰,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秘密。

接下来的“何须双鹭相温暖”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孤独和冷清。双鹭本是温暖的象征,然而在此却被用来反衬环境的寂寥,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使有相伴,也难以逃避内心的孤独。最后一句“鹭过还教转寂寥”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鹭鸟的飞过并没有带来生机,反而让周围的寂静更加显著,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对比。

整首诗字句简练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的敏锐观察,激发读者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不人烟水不桥:山中没有人居住,水边也没有桥,描绘出一种与世隔绝的环境。
  2. 溪声浩浩雨萧萧:溪水的声音在大雨的伴奏下显得更加响亮,传达出一种空灵而清冷的氛围。
  3. 何须双鹭相温暖:问道:即使有双鹭为伴,难道就不再感到孤独了吗?
  4. 鹭过还教转寂寥:即使鹭鸟飞过,也只能让环境更加寂静,反映出孤独感的加深。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用双鹭的温暖与环境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孤独感。
  • 拟人:溪声被赋予了生命,表现出自然的呼唤。
  • 意象:鹭鸟象征清雅与孤独,溪水与雨声渲染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反映出一种孤独而又清新的情感基调,传递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远、孤独。
  • :象征流动、变化。
  • :象征孤独、清雅。
  • 溪声: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脉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不人烟”意指: A. 山中有人居住 B. 山中没有人居住 C. 山中有桥

  2. “何须双鹭相温暖”中的双鹭象征什么? A. 友情 B. 温暖的伴侣 C. 寂寥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孤独的思考 C. 对人际关系的批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孤独。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展现自然的壮丽与人心的渺小。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对,杨万里的诗更侧重对环境的描写与内心的孤独感,李白则展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杨万里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有关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