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

时间: 2025-01-04 10:21:49

高名不与魄俱沈,鱼腹孤忠耿至今。

翠碣已书身后谥,寒泉犹照死时心。

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

埋骨誓终从武穆,栖霞岭树隔秋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名不与魄俱沈,鱼腹孤忠耿至今。
翠碣已书身后谥,寒泉犹照死时心。
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
埋骨誓终从武穆,栖霞岭树隔秋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人认为,名声和灵魂并非永远在一起,尽管身处鱼腹的忠诚者至今仍怀有赤诚之心。碑文已经刻下了逝者的谥号,但冰冷的泉水依然明亮,照耀着他在世时的真心。诗人神游于旧时的山河,虽然时光已经改变,梦境也因风雨而断裂。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忠贞的追随,愿意在武穆(岳飞)之下追随理想,然而栖霞岭的树木却隔绝了秋天的阴影。

注释

  • : 灵魂,意指人的生存状态。
  • 鱼腹: 指《史记》中提到的忠臣屈原,意为忠贞不渝。
  • 翠碣: 碑石,古代用来记录和纪念。
  • : 对死者的评价称号。
  • 寒泉: 形容泉水清冷,象征死亡后的宁静。
  • 武穆: 指南宋名将岳飞,以忠诚和勇敢著称。
  • 栖霞岭: 可能指代一个特定的地方,象征着隔离和无法到达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文化繁荣的时期。他的作品多以抒情和对历史的反思为主,常常表现出对友人、理想与忠诚的深切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作者的同舍友人徐应穮去世十年后,诗人感怀故人,表达了对他忠诚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与理想的崇尚。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刻而细腻,既有怀念故人的悲痛,又有对理想忠诚的坚定。开篇即以“高名不与魄俱沈”引出主题,表现出名声与灵魂的分离,暗示了人们在生死之间的无奈。接着提到“鱼腹孤忠”,通过历史典故引入对忠诚的赞美,表现出诗人对友人毫不动摇的忠贞之心。

“翠碣已书身后谥”则展现了对逝者的追思,碑文所刻的谥号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人品的肯定。而“寒泉犹照死时心”则以泉水的清冷映衬出死者的真实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在“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中展现了时光变迁带来的伤感,情感的波动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无常与深沉的思考。

最后的“埋骨誓终从武穆”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尽管现实中存在隔绝,仍然对忠诚与理想保持执着。这种情感的坚持和对历史的反思,使得整首诗在抒情中充满力量,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名不与魄俱沈:名声和灵魂并不总是同在,暗示名声的虚幻。
  2. 鱼腹孤忠耿至今:引述屈原的忠诚,表现对忠诚的赞美。
  3. 翠碣已书身后谥:碑文已经为死者刻下称号,象征对其生前的评价。
  4. 寒泉犹照死时心:泉水清冷,象征冷静与真实的情感。
  5. 神游旧月山河改:时光流逝,山河变化,表现对过去的追忆。
  6. 梦断疏槐风雨深:梦境的破裂与现实的苦恼,体现情感的复杂。
  7. 埋骨誓终从武穆:表达对忠诚与理想的不懈追求。
  8. 栖霞岭树隔秋阴:隔绝的理想与现实的阴影,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寒泉”比喻逝者内心的宁静与忠诚。
  • 象征:翠碣象征着对忠诚的铭记。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对忠诚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的坚定追求,情感基调深沉而厚重,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名:象征名声与荣耀,反映出人们对成就的追求。
  • 鱼腹:代表忠诚,联系到屈原的人生与理想。
  • 寒泉:象征死亡后的宁静,反映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 栖霞岭:隔绝的理想与现实,体现人生的无奈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高名不与魄俱沈”中的“魄”指什么?

    • A. 名声
    • B. 灵魂
    • C. 忠诚
    • D. 朋友
  2. 诗中提到的“鱼腹孤忠”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岳飞
    • B. 屈原
    • C. 司马迁
    • D. 李白
  3. “埋骨誓终从武穆”中的“武穆”指的是谁?

    • A. 朱元璋
    • B. 岳飞
    • C. 诸葛亮
    • D. 李世民

答案

  1. B. 灵魂
  2. B. 屈原
  3. B. 岳飞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对理想的追求。
  • 《静夜思》(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的流露,情感基调类似。

诗词对比

  • 林景熙与岳飞的《满江红》:两者均表现了对忠诚和理想的追求,林景熙更侧重于内心的沉思,而岳飞则是对国家的忠诚与捍卫。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解析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