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积雪拥柴门,行人稍出村。
溪头或遇虎,木末不闻猿。
接栈回山阁,支桥就树根。
驱车上重坂,回首见朝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早晨,积雪覆盖着柴门,行人刚刚走出村庄。溪边可能会遇到老虎,而树林深处听不到猿猴的叫声。走到栈道时可以回望山上的阁楼,架设的桥就在树根旁边。驱车沿着陡峭的山坡上行,回头能够看到朝阳升起的景象。
注释:
- 积雪:积累的雪,表示寒冷的冬天。
- 柴门:柴火做的门,通常用于乡村。
- 行人:走路的人,指诗中的旅客。
- 溪头:溪流的源头或边缘。
- 遇虎:指在溪边可能会遭遇猛兽。
- 木末:树木的末端或深处,这里指树林深处。
- 不闻猿:没有听到猿猴的叫声,暗示环境的宁静。
- 接栈:连接栈道的意思,栈道是架设在山间的桥梁。
- 重坂:陡峭的坂道,形容路途的艰辛。
- 朝暾:早晨的阳光,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行旅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反映出元代诗词常见的写景抒情手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虞集(约1250年-1318年),字允明,号白云,元代著名的诗人及词人。他生于苏州,文学造诣颇高,著有大量诗词作品,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雪谷早行》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写雪景和晨行,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艰难生活中的淡然与乐观。
诗歌鉴赏:
《雪谷早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冬日清晨的自然景象。开篇“积雪拥柴门”,便将一个宁静而寒冷的乡村场景呈现出来,随之而来的“行人稍出村”则暗示着旅途的开始,给人一种刚刚启程的感觉。接下来的“溪头或遇虎”更是将自然的险峻与未知融合在一起,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带有一丝探险的刺激。“木末不闻猿”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静谧,仿佛这片土地上只有风声与雪声,远离了喧嚣与繁华。最后两句“驱车上重坂,回首见朝暾”则是诗人行走于山间的写照,朝暘的出现象征着希望与新生,令人感受到一种奋斗向前的力量。
整体而言,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呈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元代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积雪拥柴门:描写了冬日的寒冷,积雪将柴门紧紧包围,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行人稍出村:行人走出村庄,暗示旅途刚刚开始,传达出一种探索的心态。
- 溪头或遇虎:在溪边可能会遇到猛兽,显示出自然环境的危险与不可预知。
- 木末不闻猿:树林深处静谧无声,表达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接栈回山阁:通过栈道回望山阁,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支桥就树根:桥梁与树根相接,体现了自然与人造物的结合。
- 驱车上重坂:驾车行驶在陡峭的山坡上,表现出旅途的艰辛。
- 回首见朝暾:回头望去,看到朝阳初升,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积雪”“朝暾”等意象,赋予自然景观以情感。
- 对仗:诗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 意象:运用雪、虎、猿等意象,体现自然生态的丰富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冬日早晨,通过对旅途的描写,反映出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同时也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希望。
意象分析:
- 积雪:象征着寒冷、孤独与宁静。
- 行人:代表着对未知的探索与追求。
- 虎:象征着自然的威胁与未知。
- 木与桥:体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
- 朝暾:象征希望、新生与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溪头或遇虎”意指什么? A. 可能会遇到猛兽
B. 美丽的风景
C. 乡村的宁静
答案:A -
诗的主题主要是描绘什么? A. 春天的繁花
B. 冬日的旅程
C. 夏日的炎热
答案:B -
“驱车上重坂”中的“重坂”是什么意思? A. 平坦的道路
B. 陡峭的山坡
C. 长长的河流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加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由。
- 王维《鹿柴》:与《雪谷早行》相似,均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但王维更注重内心的平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虞集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