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中闻促织
促织来何处,哀吟近短篷。
不堪为客里,况复是舟中。
残梦寒衾月,孤灯夜枕风。
此时肠欲断,恨不耳双聋。
白话文翻译:
促织(蟋蟀)从哪里来呢?它在近处的小篷篷上哀鸣。
我在客居他乡,心中无比惆怅,更何况我正身处舟中?
残留的梦在寒冷的被褥中,月光透过窗棂,孤独的灯光在夜间摇曳。
此时此刻,我的肠子几乎要断了,恨不得自己是耳聋的,听不见这哀怨的鸣叫。
注释:
- 促织:指蟋蟀,常用作秋天的象征,寓意悲凉。
- 短篷:小船上的篷布,暗示诗人所处的环境。
- 不堪:无法忍受。
- 残梦:指未醒时的梦境,常用来表现对过往的怀念。
- 寒衾:寒冷的被子,象征孤独与寒冷的夜。
- 孤灯:孤单的灯光,营造出寂寞的氛围。
- 肠欲断:形容极度悲伤,肠子仿佛要断裂。
典故解析:
本诗中的“促织”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象征着孤独与哀伤。古人常用蟋蟀鸣叫来反映心中的忧愁和环境的孤寂。诗人通过蟋蟀的鸣叫,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时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基,明代诗人,生平不详。其作品多以写景抒情见长,语言清新,感情真挚。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舟中,正值夜晚,诗人听到蟋蟀的鸣叫,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奈。
诗歌鉴赏:
《舟中闻促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开篇以“促织来何处”引入,瞬间勾勒出一种幽静的氛围,蟋蟀的哀鸣仿佛是诗人内心惆怅的写照。接下来的“哀吟近短篷”,让人感受到舟中空间的逼仄和压迫,诗人对环境的无奈也油然而生。
“残梦寒衾月,孤灯夜枕风”一句,诗人通过月光、灯光、风声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夜晚的寂静与寒冷。这里的“残梦”象征着对过往的一种无尽怀念,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属感的渴望。
最后的“此时肠欲断,恨不耳双聋”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把对蟋蟀鸣叫的敏感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在恨自己为什么不能选择性失聪,以逃避这种痛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令人感同身受,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悲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促织来何处:疑问句,表现诗人对蟋蟀来源的好奇,也引出下文对环境的描写。
- 哀吟近短篷:描写蟋蟀的声音,暗示船上空间的狭小,增添了孤独感。
- 不堪为客里,况复是舟中: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无奈与苦闷。
- 残梦寒衾月:通过月光与被子描绘出寒冷与孤独的氛围。
- 孤灯夜枕风:孤独的灯光与随风摇曳的景象,增添了夜的寂静。
- 此时肠欲断,恨不耳双聋: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痛苦的无奈与绝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残梦”比作对过往的怀念。
- 拟人:蟋蟀的鸣叫被赋予了感情,令其成为诗人情感的共鸣。
- 对仗:例如“孤灯夜枕风”,形成音韵和谐美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令人感到深深的惆怅与无奈。
意象分析:
- 促织:象征孤独和悲伤,暗示诗人内心的哀愁。
- 短篷:象征狭小的空间,表现诗人被困的感觉。
- 寒衾与孤灯:分别代表孤独与寒冷的夜晚,加深了诗的情感层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促织”指的是什么? A. 蟋蟀
B. 蝉
C. 蚂蚁
D. 蜗牛 -
诗人在哪种环境中写下这首诗? A. 山中
B. 船上
C. 庭院
D. 房间 -
诗中提到的“残梦”主要象征什么?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过往的怀念
C. 对生活的失望
D. 对爱情的期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在夜晚的孤独与思乡情感与杨基的《舟中闻促织》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多表达的是对历史的感慨,而杨基则集中于个人的孤独情感。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是在夜晚中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与杨基的思乡之情相呼应,但杜甫的情感更加沉重与复杂,涉及到人际关系的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明清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