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方氏园居七首 其二
作者: 杨基 〔明代〕
多水少尘埃,经年不扫苔。
竹繁频洗菜,松老别求栽。
雪窦看碑入,云窗晒帖开。
徐文与张羽,乘月想能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水多而尘埃少的环境,长年不扫的苔藓显得清幽自然。竹子繁茂,常常用来洗菜;而松树虽老,却不需要重新栽种。雪窦中看碑石的景致,云窗下晒帖的光景,都显得宁静而开阔。提到徐文和张羽,我在月光下想象他们能前来作客。
注释:
- 多水少尘埃:形容环境清澈,水多且尘埃少。
- 经年不扫苔:长年不打扫,苔藓自然生长,表现出一种宁静自然的生活状态。
- 竹繁频洗菜:竹子长得茂盛,常常用竹子来洗菜,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朴素。
- 松老别求栽:老松树无需重新栽种,暗示着自然的持久和稳定。
- 雪窦:指雪山的山谷,寓意清幽。
- 碑:指刻有文字的石碑,可能是对历史的追思。
- 云窗:形容窗外的风景如云彩般美丽。
- 晒帖:晾晒书帖或字画的活动。
- 徐文与张羽:传说中的高士,表示对友人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字长甫,号白水,明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常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时代背景是士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依恋,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化向往。
诗歌鉴赏:
《方氏园居七首 其二》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诗的开头以“多水少尘埃”引入,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不仅令人心旷神怡,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接着,诗中提到“经年不扫苔”,这句诗不仅表现了环境的宁静与自然,更流露出一种闲适与从容。竹子与松树的描写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自然的依赖和热爱:竹子繁茂,象征着生机;而老松树则代表着持久和稳重。
后半部分提到“雪窦看碑入,云窗晒帖开”,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在这清幽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欣赏碑刻,晒书帖,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最后两句提到徐文与张羽,表达了对朋友的渴望与思念,进一步突出诗人的孤独感和对友谊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相聚的渴望,抒发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多水少尘埃:营造出宁静的自然环境,突出诗人所处的清幽之地。
- 经年不扫苔:描写长久以来的自然状态,表达对自然状态的接受。
- 竹繁频洗菜:表现出诗人日常生活的简朴和自然。
- 松老别求栽:强调自然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 雪窦看碑入:展现对历史的追思与对自然的享受。
- 云窗晒帖开: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 徐文与张羽:提到对友人的思念,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乘月想能来:在明亮的月光下,思念朋友的情怀愈发显得浓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窗”比喻窗外的美景。
- 对仗:在“雪窦看碑入,云窗晒帖开”中运用对仗的形式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松老别求栽”赋予松树以人的特性,表现其独特的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对清新环境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相聚的渴望,传递出一种闲适而又富有哲理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清澈与宁静。
- 竹:象征生机、纯净与坚韧。
- 松:象征坚韧与长青。
- 雪窦:象征清幽、孤寂。
- 云窗:象征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徐文与张羽”代表什么? A. 诗人的朋友
B. 诗中的意象
C. 自然景物
D. 历史人物 -
诗人如何描绘生活环境? A. 喧闹与繁忙
B. 清新与宁静
C. 富丽与奢华
D. 复杂与混乱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杨基的田园诗与王维的《鹿柴》有相似之处,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为哲理化,强调“空灵”的意境,而杨基则更注重生活的平实与朋友的情谊。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杨基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