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游房公旧竹亭闻琴绝句》

时间: 2025-01-14 14:12:09

尚有竹间路,永无綦下尘。

一闻流水曲,重忆餐霞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尚有竹间路,永无綦下尘。一闻流水曲,重忆餐霞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竹林间仍然有小路,然而却再也没有尘世的喧嚣。听到溪水的曲调,我不禁再次想起了那位在霞光中用餐的人。

注释:

  • 竹间路:指竹林中的小路,象征清幽的环境。
  • 綦下尘:綦(qí)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尘土,这里用来代表世俗的烦扰,强调远离尘世的宁静。
  • 流水曲:流水的声音,如同乐曲,给人以美感。
  • 餐霞人:指在美丽的霞光下用餐的人,可能是诗人对某个高洁人品的向往或怀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禹锡,字子骏,号晦庵,唐代诗人,擅长诗、文、赋,代表作有《陋室铭》等。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竹、梅、溪水等自然景象寄托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他在任职期间的某个悠闲时光,正值唐代中期,社会动荡与政治纷争使得诗人渴望寻求心灵的宁静与世外桃源的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开头两句“尚有竹间路,永无綦下尘”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山水环境,传达出一种远离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这里的“竹”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格,而“路”则暗示着通往这种理想生活的道路。

接下来的“一闻流水曲”则通过听觉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音韵悠扬的境界,流水声宛如乐曲,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舒适。最后一句“重忆餐霞人”则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表现出诗人对那位理想化人物的怀念,可能代表着一种对高尚品德的向往。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透过细腻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崇敬,兼具了情感与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尚有竹间路”:即使在竹林中仍有小路存在,象征着通向理想生活的道路。
    2. “永无綦下尘”:永远没有世俗的喧嚣,传达出一种对宁静环境的渴望。
    3. “一闻流水曲”:听到溪流的乐声,体现出自然的声音带来的心灵感受。
    4. “重忆餐霞人”:想起那位在美丽霞光下吃饭的人,表现对理想人格的怀念。
  •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有“竹间路”与“綦下尘”的对比,突显出宁静与喧嚣的反差。
    • 意象:竹、流水、霞光等意象运用自然元素来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高洁人格的敬仰,体现出诗人对现实的逃避与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高洁与坚韧,代表了诗人的志向。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节奏。
  • :象征美好的回忆与理想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竹间路”,它象征什么? A. 杂乱的生活
    B. 通往理想生活的道路
    C. 远方的风景
    答案:B

  2. “永无綦下尘”中的“綦”指代什么? A. 某种植物
    B. 尘世的烦扰
    C. 一种乐器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餐霞人”可能象征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高洁的人格
    C. 生活中的琐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对比刘禹锡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宁静的自然景象,刘禹锡更多的是对理想人格的追忆,而王维则在其作品中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与哲理的思考。两者都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刘禹锡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