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淳乙丑良月同张彭二寅契游七星岩因以纪胜》

时间: 2025-01-06 04:47:19

杖屦追随入翠蓬,玲珑一窍彻心胸。

山罗斗宿英灵萃,地镇龙潜气势雄。

碑藓犹涵周子泽,涧松仍有老包风。

岁寒共约吾三友,要把清规踵二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杖屦追随入翠蓬,玲珑一窍彻心胸。
山罗斗宿英灵萃,地镇龙潜气势雄。
碑藓犹涵周子泽,涧松仍有老包风。
岁寒共约吾三友,要把清规踵二翁。

白话文翻译:

手杖和木屐陪伴我走进翠绿的山林,玲珑的山洞一览无余,心中豁然开朗。
群山如斗,星宿的英灵汇聚,地势雄伟如龙潜伏。
青苔覆盖的碑文依旧蕴含着周子的德泽,山涧的松树仍然蕴藏着老包的风范。
在严寒的岁月里,我和我的三位朋友约定,要遵循清白的规矩,追随二位高人的足迹。

注释:

  • 杖屦:杖指手杖,屦指木屐,二者合在一起表示行走的工具。
  • 翠蓬:指青翠的山林,蓬指茂盛的植物。
  • 玲珑:形容精致、美妙,常用来描述小巧的事物。
  • 英灵:指杰出人物的精神,通常与文化、历史名人相关。
  • 龙潜:形容地势雄伟,像潜伏的龙一样。
  • 碑藓:指长满青苔的碑石,象征历史的积淀。
  • 周子:指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德行被后世传颂。
  • 老包:指包拯,北宋著名清官,代表公正与清白。
  • 清规:指清白的行为规范,强调道德标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友谊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咸淳年间,正值宋朝政局动荡,诗人通过与友人游览七星岩,表达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清白高尚品德的向往,反映出当时士人的理想和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友谊与清规的追求。开篇以“杖屦追随入翠蓬”引入,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游览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通过“山罗斗宿英灵萃,地镇龙潜气势雄”描绘出壮丽的山川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英杰的缅怀。

中段提到“碑藓犹涵周子泽,涧松仍有老包风”,通过历史典故,诗人将自己的理想与古人的品德相联系,表现出对清白和公正的追求。最后以“岁寒共约吾三友,要把清规踵二翁”收束,诗人希望与好友共同遵循清白的道德规范,传承古代高人的风范,展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怀。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壮丽,又有文化的深邃,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与理想,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杖屦追随入翠蓬:手杖与木屐伴随我走入青翠的山林,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
  • 玲珑一窍彻心胸:玲珑的山洞让人心中豁然开朗,表现出自然之美带来的心灵愉悦。
  • 山罗斗宿英灵萃:山峦如斗,星宿中聚集着英杰的灵魂,强调历史的厚重感。
  • 地镇龙潜气势雄:大地的雄浑气势如同潜伏的龙,展现出自然的伟岸。
  • 碑藓犹涵周子泽:即使青苔覆盖,碑文仍蕴含着周敦颐的德泽,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 涧松仍有老包风:涧边的松树依然承载着包拯的清白精神,暗示着道德的延续。
  • 岁寒共约吾三友:在寒冷的岁月中,我与三位朋友约定,强调友谊的坚固。
  • 要把清规踵二翁:希望遵循清白的道德规范,追随前辈高人的足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川比作斗、龙,增强了自然景观的气势。
  • 对仗:如“碑藓”和“涧松”形成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个意象的并列,增强了诗的气势和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蓬: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英灵:代表历史的伟人,寓意对文化的尊重。
  • :象征力量与气势,体现自然的伟大。
  • 碑藓:象征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
  • :象征坚韧与长久的品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杖屦”指什么? A. 手杖和木屐
    B. 杖子和鞋子
    C. 只有手杖
    D. 只有木屐

  2. 诗中提到的“周子”指的是谁? A. 周瑜
    B. 周敦颐
    C. 周杰伦
    D. 周恩来

  3. 诗中“岁寒共约吾三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谊的珍视
    B. 对大自然的热爱
    C. 对历史的怀念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夏日绝句》李清照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此诗均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此诗则强调友谊与道德的追求。
  • 《登高》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的感慨,而苏良的诗则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清规的向往,展现出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赏析》
  • 《历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