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汤泉寄老庵》

时间: 2025-01-06 10:47:01

西庵松竹深,薄暮更微雨。

山禽不畏人,嘲哳方对语。

而余倦宦者,罢日今可数。

京邑夙所怀,其如恶尘土。

行复念斯游,回头怅何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乌江汤泉寄老庵
作者: 贺铸

西庵松竹深,薄暮更微雨。
山禽不畏人,嘲哳方对语。
而余倦宦者,罢日今可数。
京邑夙所怀,其如恶尘土。
行复念斯游,回头怅何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西庵,在薄暮时分,细雨轻轻飘落。这里的山禽毫不惧怕人类,欢快地鸣叫着,似乎在与我对话。我作为一个厌倦了官场生活的人,今天的日子也算得上是可数的。对京城的怀念如同对那些恶劣的尘土一样,让我感到厌烦。我继续思念这次的游历,回头却不知道自己该去何处。

注释:

  • 西庵:指西边的寺庙,环境清幽。
  • 松竹:松树和竹子,象征清雅与高洁。
  • 薄暮:指傍晚时分,天色渐暗。
  • 微雨:细小的雨,增强了诗的意境。
  • 山禽:山中的鸟,象征自然的自由与宁静。
  • 倦宦者:指厌倦官场生活的人。
  • 京邑:指京城,代表繁华与喧嚣。
  • 恶尘土:比喻官场的污浊与烦恼。
  • 怅何许:感到惆怅,不知去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1052年-1116年),字方回,号惭愧居士,宋代词人,擅长小令,风格清新婉约,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贺铸的晚年,正值他对官场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之时。诗中表达了他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往日官场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题乌江汤泉寄老庵》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西庵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西庵松竹深”,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松竹的意象象征着高洁和清雅,也暗示了诗人渴望远离喧嚣的内心。接下来的“薄暮更微雨”,更是增添了诗境的淡淡忧愁,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山禽不畏人,嘲哳方对语”表现了自然界的自由与和谐,鸟儿的叫声似乎在与诗人交流,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而余倦宦者,罢日今可数”,则揭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他从繁杂的官场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最后两句“京邑夙所怀,其如恶尘土”流露出诗人对京城繁华生活的反感,内心深处的烦恼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形成鲜明对比。整首诗浑然天成,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庵松竹深:描绘了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松竹生长茂盛,给人以清新之感。
  • 薄暮更微雨:傍晚时分,细雨轻轻落下,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山禽不畏人:山中的鸟儿毫无畏惧,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纯粹。
  • 嘲哳方对语:鸟儿的鸣叫宛若在与我交谈,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交流。
  • 而余倦宦者:作为一个厌倦了官场的人,诗人感到疲惫。
  • 罢日今可数:意味着他对日子的数算,暗示时间的流逝。
  • 京邑夙所怀:对京城的怀念,指向繁华与喧嚣的生活。
  • 其如恶尘土:与恶劣的尘土相比,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 行复念斯游:继续回忆这次游历,表明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回头怅何许:回头看却不知道该去何处,流露出迷茫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官场生活比作“恶尘土”,形象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厌倦。
  • 拟人:山禽的鸣叫被赋予了情感,仿佛在与诗人对话,增加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句中上下句相对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竹:象征高洁、清雅的自然环境。
  • 薄暮: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微雨:体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与孤独感。
  • 山禽:象征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西庵”指的是? A. 东边的寺庙
    B. 西边的寺庙
    C. 南边的寺庙
    D. 北边的寺庙

  2. “而余倦宦者”中“倦”字的意思是? A. 疲倦
    B. 渴望
    C. 喜欢
    D. 忍耐

  3. 诗人对京邑的感觉是? A. 向往
    B. 厌恶
    C. 无所谓
    D. 迷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黄州快哉亭》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贺铸与王维的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反思。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水景色,同样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对繁华尘世的淡泊。两者在意境上相似,但风格各有不同,贺铸的语言更为婉约,而王维则更显沉稳深远。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词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