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所知》
时间: 2025-01-19 17:38: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投所知
作者: 张蠙 〔唐代〕
十五年看帝里春,一枝头白未酬身。
自闻离乱开公道,渐数孤平少屈人。
劣马再寻商岭路,扁舟重寄越溪滨。
省郎门似龙门峻,应借风雷变涸鳞。
白话文翻译:
在京城十五年,春天的景色依旧迷人,但我却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听说经过离乱的动荡,终于有了公道的开端,渐渐地发现孤独的人越来越少,屈辱的人却依旧不多。
我那匹劣马再次寻找商岭的道路,扁舟也寄托在越溪的水滨。
省郎的门如龙门般高峻,期望借助风雷的力量,来改变这干涸的鱼鳞。
注释:
- 帝里: 指京城,唐代指长安。
- 白: 指白色的花,象征理想或未实现的志向。
- 离乱: 指动乱、战乱的局面。
- 孤平: 孤独而安静的状态。
- 劣马: 指能力较差的马,象征自身条件不佳。
- 商岭: 可能指商山与岭南之间的道路。
- 扁舟: 小船,象征漂泊和寄托。
- 省郎门: 省郎,指省府的官员,门如龙门,象征高大和权威。
典故解析:
- 龙门: 在古代传说中,龙门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能跃龙门的鱼会变成龙,象征着飞黄腾达的机会。这里用龙门比喻高远的理想和目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蠙,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
创作背景:
《投所知》创作于唐代的动荡时期,诗人在经历了政治、社会的变迁后对自身境遇有所感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投所知》通过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以“十五年看帝里春”引入,反映出诗人对往昔的回忆与对理想未实现的惋惜。诗中提到的“离乱开公道”,则暗示了社会动荡后理想的重新复苏,但诗人心中对“孤平少屈人”的感叹,说明即使在新的局势下,真正能实现理想的机会依然稀少。
后半部分诗句,诗人用“劣马再寻商岭路”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无奈的努力,暗示自己虽有追求,但条件有限。而“扁舟重寄越溪滨”则表现出一种寄情于水、归隐的心态,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结尾“省郎门似龙门峻”,更是将理想的高远与现实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渴望与期待,期望借助外力改变现状。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五年看帝里春”:诗人回首在京城的十五年,春天的美景依旧,但内心的失落感显而易见。
- “一枝头白未酬身”:象征着理想未能实现,表现出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 “自闻离乱开公道”:提到社会的动乱与重新获得的公道,暗示希望。
- “渐数孤平少屈人”:孤独的人少了,屈辱的人却依然存在,反映出社会现状。
- “劣马再寻商岭路”:象征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但自感能力不足。
- “扁舟重寄越溪滨”:表达一种寄情于自然的心态,渴望归隐。
- “省郎门似龙门峻”:高大的省府门象征理想的高远与现实的艰难,期望突破困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与“龙门”相比较,增强对理想高远的感叹。
- 对仗:全诗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意象分析:
- 春:象征希望与新生,暗示理想的追求。
- 白花:象征未实现的理想。
- 龙门:象征理想与目标的高远与难达。
- 劣马与扁舟:分别象征个人能力的不足与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张蠙的《投所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喜爱
B. 对理想未实现的惋惜
C. 对政治的赞美
D. 对故乡的思念 -
“省郎门似龙门峻”中“龙门”象征什么? A. 美丽的景色
B. 高远的理想与目标
C. 战争的悲惨
D. 个人的无奈 -
诗中提到的“劣马”象征什么? A. 诗人的理想
B. 诗人对自我能力的自嘲
C. 自然的美
D. 社会的动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张蠙的《投所知》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张蠙更显得个人化和内省,而王之涣则更加强调外在的壮阔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