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述怀》
时间: 2025-01-19 17:40: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载长安迹未安,
杏花还是看人看。
名从近事方知险,
诗到穷玄更觉难。
世薄不惭云路晚,
家贫唯怯草堂寒。
如何直道为身累,
坐月眠霜思枉干。
白话文翻译:
我在长安的十年,依旧不能安宁,
那杏花依旧是看人而开的。
名声从近来的事情中才知道有多危险,
诗歌到了深奥的境界反而更加困难。
世道薄情,我并不为自己晚来的名声感到惭愧,
家中贫困,唯有对寒冷的草堂感到怯懦。
为什么要直言不讳反而给自己累赘,
在月光下睡在霜上,思绪为何如此枉然。
注释:
- 长安:唐代的都城,象征繁华与喧嚣。
- 杏花:春天的花,通常象征美好和希望。
- 名从近事方知险:名声的获得往往伴随着许多风险与挑战。
- 穷玄:诗歌的深奥境界,表达了创作的困难。
- 云路:指仕途,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险。
- 草堂:简陋的居所,代表诗人贫困的生活状况。
- 直道:直言不讳,表明真诚和坦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蠙,字君远,唐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融,风格沉郁,常带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下第述怀》创作于张蠙落第之后,诗人因科举未能如愿而感到失落与无奈,诗中流露出对仕途的迷茫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下第述怀》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诗人在十年长安的生活中经历了无数风雨,依然未能找到内心的安宁。开篇的“十载长安迹未安”,道出了他对过去十年时光的无奈与惋惜。在他眼中,杏花的美丽似乎无法掩盖内心的失落,这种对美的看法隐含着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
紧接着,诗人反思名声与创作的艰难,“名从近事方知险,诗到穷玄更觉难”,这两句揭示了名声的得来并非易事,创作的深邃更是让人心生畏惧。诗中透出的失落与惆怅,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沉重的情感。
“世薄不惭云路晚”,诗人对世态的冷漠与对自我处境的接受,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尽管生活贫困、处境艰难,但他并不为此感到惭愧,反而显得更加坚韧。最后两句“如何直道为身累,坐月眠霜思枉干”,表达了他对自己选择的反思与无奈,似乎在质疑直言不讳的意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不甘,同时也引发对人生道路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载长安迹未安:十年的长安生活未能带来内心的安宁。
- 杏花还是看人看:即使春天的杏花依旧美丽,却无心欣赏。
- 名从近事方知险:名声的获得伴随着许多风险。
- 诗到穷玄更觉难:创作到达深奥的境界时,更加困难。
- 世薄不惭云路晚:对世事的冷漠,不为名声晚来而感到羞愧。
- 家贫唯怯草堂寒:生活贫困,唯有对寒冷的草堂感到怯懦。
- 如何直道为身累:质疑直言不讳的选择是否让自己受累。
- 坐月眠霜思枉干:在月光下、霜冷中,思绪为何如此枉然。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长安的繁华与内心的失落,增强情感的力度。
- 意象:杏花、草堂等意象,象征着美好与贫困,反映诗人内心的矛盾。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对自己选择的疑惑。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人生道路的反思与对世事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名声、创作和生活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悲凉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与理想。
- 杏花:代表希望与美好,但又带有无奈。
- 草堂:象征贫穷与艰辛,反映诗人的生活状态。
- 月光与霜:象征孤独与寒冷,展现内心的寂寞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载长安”指的是诗人在哪里生活? A. 洛阳
B. 长安
C. 杭州 -
“名从近事方知险”这句的意思是: A. 名声是容易获得的
B. 名声的获得伴随着风险
C. 名声无关紧要 -
诗人对自己贫困的生活态度是: A. 感到羞愧
B. 习以为常
C. 感到自豪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张蠙《下第述怀》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两者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张蠙更侧重于个人的无奈与失落,而王维则体现了对朋友的思念与对未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古诗词的意象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