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翰林萧侍郎》

时间: 2025-01-14 16:26:33

九仞墙边绝路岐,野才非合自求知。

灵湫岂要鱼栖浪,

仙桂那容鸟寄枝。

纤草不销春气力,微尘还助岳形仪。

从来为学投文镜,文镜如今更有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投翰林萧侍郎
作者: 张蠙 〔唐代〕

九仞墙边绝路岐,
野才非合自求知。
灵湫岂要鱼栖浪,
仙桂那容鸟寄枝。
纤草不销春气力,
微尘还助岳形仪。
从来为学投文镜,
文镜如今更有谁。

白话文翻译:

在九仞高墙边,岔路已无去处,
野外的才华不是自己所求的知识。
灵湫(指清澈的山涧)哪里需要鱼栖息在波浪上,
仙桂(指桂树)又怎能容许鸟儿栖息在枝头?
细小的草木并未消减春天的气力,
微尘还助长了巍峨山岳的形象。
自古以来,为了求学而投身于文人的镜子,
而如今的文人镜中,又有谁呢?

注释:

  • 九仞:形容墙壁极高,九仞为九丈,形容极高的墙。
  • 绝路岐:岔路已无去处,指前路封闭。
  • 灵湫:清澈的山涧,象征灵动与清新。
  • 仙桂:传说中的桂树,常与神仙联系在一起。
  • 纤草:细小的草,象征微不足道的存在。
  • 文镜:比喻文人的世界或学问的象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才华和诗作而著称。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诗人表达了对当时文人环境的思考以及对自我才能的困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晰的意象和深沉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个人才能与社会环境的感慨。开篇以“九仞墙边绝路岐”设定了一个极具压迫感的景象,暗示着才能难以施展的困境。诗人自问,野外的才华是否真能与求知相合,显示出他对自身才华的怀疑。

接着,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但又感到无奈。灵湫不必取鱼,仙桂不容鸟栖,暗示着真正的才华和理想难以被世俗接受。诗中提到“纤草不销春气力,微尘还助岳形仪”,展现出即便微小的事物也能在春日的气息中焕发活力,反映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理解。

结尾“文镜如今更有谁”则是对当代文人的质疑,表露出诗人对文人境遇的失望与无奈。整首诗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突显出张蠙的文人情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九仞墙边绝路岐”:在极高的墙边,没有了岔路可走,暗示人生的困境。
    • “野才非合自求知”:自然的才华无法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渴求。
    • “灵湫岂要鱼栖浪”:灵动的山涧并不需要鱼类依附在波涛上,表明高洁的理想不应依赖于世俗。
    • “仙桂那容鸟寄枝”:仙桂不愿意让鸟儿栖息,象征着高洁的志向与世俗的隔离。
    • “纤草不销春气力”:细小的草木并未消散春天的生机,表现出微小事物的生命力。
    • “微尘还助岳形仪”:微尘反而增强了高山的形态,象征着微小元素在宏大背景中的重要性。
    • “从来为学投文镜”:古时为了求学而投身于文人的象征。
    • “文镜如今更有谁”:对当代文人境况的质疑,表达了诗人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文人比作“文镜”,象征学问与理想。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反问:结尾的反问句加深了诗人的疑惑与失落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个人才能与社会环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自省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九仞墙:象征着人生的高峰与困境。
    • 灵湫:代表灵动与理想。
    • 仙桂:象征高洁与理想的追求。
    • 纤草与微尘:体现微小事物的生命力与价值。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九仞墙”象征什么?

      • A. 高墙的压迫感
      • B. 自然的美丽
      • C. 人生的希望
    2. “灵湫岂要鱼栖浪”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 A. 自然的需求
      • B. 对理想的追求
      • C. 对世俗的反感
    3. 诗的最后一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当代文人的失望
      • B. 对未来的希望
      •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 诗词对比

    • 张蠙的《投翰林萧侍郎》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涉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张蠙则在理想与社会的对比中显得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