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 其十四》

时间: 2025-01-14 23:56:44

四顾惟一水,此身能几何。

野行多积潦,川涉更惊波。

直恐山根断,真疑地轴颇。

小臣奔走职,筋力任消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 其十四 李东阳 〔明代〕

四顾惟一水,此身能几何。 野行多积潦,川涉更惊波。 直恐山根断,真疑地轴颇。 小臣奔走职,筋力任消磨。

白话文翻译:

环顾四周只有水,我这身体能支撑多久。 在野外行走常遇积水,涉水过河更是惊心动魄。 直担心山脚会断裂,真怀疑地轴是否倾斜。 作为小臣,我奔波于职责之间,筋力不断被消磨。

注释:

  • 四顾:环顾四周。
  • 惟一水:只有水,形容周围环境被水淹没。
  • 能几何:能支撑多久,表示对自己身体的担忧。
  • 积潦:积水。
  • 川涉:涉水过河。
  • 惊波:惊涛骇浪,形容水势汹涌。
  • 山根:山脚。
  • 地轴:古代地理学中的概念,指地球的轴心。
  • 小臣:作者自指,谦称。
  • 奔走职:奔波于职责之间。
  • 筋力任消磨:筋力和体力不断被消耗。

诗词背景:

李东阳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是他在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谒陵时遭遇大雨所写,共有二十首,此为其十四。诗中表达了作者在恶劣环境中的艰辛和对职责的坚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雨中的艰难行进,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职责的忠诚。诗中“四顾惟一水”和“野行多积潦”形象地描绘了雨中的困境,而“直恐山根断,真疑地轴颇”则夸张地表达了作者对环境的担忧。最后两句“小臣奔走职,筋力任消磨”则是对自己职责的坚守和身体的疲惫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词解析:

  • 首句“四顾惟一水”,通过“四顾”和“惟一水”的对比,突出了环境的孤寂和恶劣。
  • “此身能几何”,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体的担忧,同时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
  • “野行多积潦,川涉更惊波”,通过“积潦”和“惊波”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雨中的困境。
  • “直恐山根断,真疑地轴颇”,运用夸张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环境的极度担忧。
  • “小臣奔走职,筋力任消磨”,最后两句总结了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职责的坚守和身体的疲惫。

修辞手法:

  • 夸张:如“直恐山根断,真疑地轴颇”,通过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 对比:如“四顾惟一水”,通过对比突出了环境的孤寂。
  • 拟人:如“川涉更惊波”,将波浪拟人化,增强了形象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和对职责的忠诚。通过描绘雨中的艰难行进,展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职责的坚守。

意象分析:

  • 水:象征着困境和挑战。
  • 积潦:形象地描绘了雨中的积水,增强了困境的感受。
  • 惊波:通过惊涛骇浪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环境的担忧。
  • 山根、地轴:通过夸张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环境的极度担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四顾惟一水”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四周都是水 B. 四周都是山 C. 四周都是人 D. 四周都是树

  2. “野行多积潦”中的“积潦”指的是什么? A. 积水 B. 积雪 C. 积尘 D. 积沙

  3. “直恐山根断”中的“山根”指的是什么? A. 山脚 B. 山顶 C. 山腰 D. 山脊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的宁静与美好,与李东阳的诗形成对比。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李东阳的这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李东阳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职责的坚守。

参考资料:

  • 《李东阳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明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