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寒昨夜至,户户传哀砧。
秋风一万里,送入游子心。
不怨军门笳,不悲关塞笛。
如何枕戈者,泪满征衣滴。
白话文翻译:
昨夜寒意来临,家家户户传来悲伤的砧声。
秋风吹过万里,送入游子的心中。
不怨军营的号角,不悲伤关隘的笛声。
为何在枕边持戈者,泪水染满了征衣?
注释:
- 新寒:指新的寒冷天气。
- 哀砧:砧声,指在做衣服或食物时敲打的声音,因其传递了哀伤的情感。
- 秋风一万里:形容秋风吹过的距离,表达思乡之情。
- 军门笳:军营中的号角声。
- 关塞笛:边关的笛声,常与离别、战事相关。
- 枕戈者:指在战场上准备作战的人,形容战士的生活状态。
- 泪满征衣滴:泪水浸透了征战的衣服,形容战士的苦闷与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乃济,清代诗人,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闻名。其诗歌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战乱时期,诗人通过描写寒冷的秋天和战士的思乡情,表达了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拟孟东野闻砧 其一》是一首富有情感与视觉意象的作品。诗中以“新寒”开篇,立刻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紧接着“户户传哀砧”,通过砧声传达出一种悲伤的情绪,暗示着战争带来的苦痛与思乡之苦。秋风的描写既是自然景象的传递,也是情感的寄托,仿佛秋风将游子的思念传递到千里之外。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不怨军营的号角,不悲边塞的笛声,反而将目光聚焦在那些“枕戈者”身上,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悲凉。这种情感的转折,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士兵命运的同情。最后一句“泪满征衣滴”则是情感的高潮,既诉说着战士的悲苦,也象征着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生动的意象,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思乡之情,展现了诗人对于家国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寒冷的季节来到,家家户户都传出了悲伤的砧声,暗示着人们的忧愁。
- 第二联通过秋风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心中的思乡之情,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 第三联的“不怨军门笳,不悲关塞笛”表现了对战争的冷静与无奈,反映了士兵内心的坚韧。
- 最后一联通过“泪满征衣滴”强调了士兵的悲苦与思念,增强了诗的情感冲击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新寒昨夜至,户户传哀砧”,形成整齐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秋风被赋予了情感,像是带着思念的信使,将游子的心情传递出来。
- 象征:砧声、号角、笛声等意象象征着战争与离别,深刻反映了士兵的心境。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士兵心理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家国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同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象征冷漠与孤独,反映内心的哀伤。
- 砧声:象征家庭的温暖与离别的痛苦。
- 秋风:象征思念与远离,带有忧伤的情感。
- 泪水:象征痛苦与思乡,承载着深厚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哀砧”指什么?
- A. 砧板上的声音
- B. 家庭的悲伤
- C. 战斗的号角
- D. 自然的风声
-
“泪满征衣滴”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思乡与悲苦
- C. 战斗的胜利
-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 《静夜思》 by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许乃济的诗更加集中于战争带来的悲伤与思乡之情,而杜甫的作品则更突出对亲人的思念。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深情厚谊,但视角与情感的表现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