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书书不达,寄衣衣欲裂。
谁将一片声,敲落千山月。
欲知声中悲,请看指上血。
血指犹可浣,柰此双鬓雪。
白话文翻译:
寄出的书信无法送达,寄出的衣物也快要撕裂。
是谁用这片声音,敲落了千山的明月?
想要知道这声音中的悲伤,请看我手指上的血。
血迹虽然还能洗净,但我的两鬓却已斑白。
注释:
- 寄书: 寄出的书信。
- 不达: 无法送达。
- 寄衣: 寄出的衣物。
- 欲裂: 快要撕裂,形容心中焦急。
- 一片声: 一声呐喊或悲鸣。
- 敲落: 敲打落下,形容声音的影响。
- 千山月: 形容月光洒遍千山,意象辽阔。
- 声中悲: 声音中所蕴含的悲伤。
- 指上血: 手指上的鲜血,象征痛苦。
- 血指犹可浣: 血迹还可以清洗。
- 双鬓雪: 两鬓已白,如雪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乃济,清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风多抒发个人情感,善于运用意象表达内心的苦闷与思索。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可能受到社会动荡、个人生活困境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望与失落,以及深沉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与孤独。开头两句“寄书书不达,寄衣衣欲裂”表现了诗人对无法传达情感的痛苦,寄信与寄衣都未能传递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反而让人感到更加绝望。接下来的“谁将一片声,敲落千山月”则通过比喻将声音与明月联系在一起,暗示着那份悲伤的广泛与深入,仿佛整个自然界都为之动容。最后两句“欲知声中悲,请看指上血。血指犹可浣,柰此双鬓雪”以血作为情感的象征,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法洗净的悲伤,同时以“双鬓雪”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衰老,令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孤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寄书书不达,寄衣衣欲裂”:表达了寄信和寄衣的失落与焦虑。
- “谁将一片声,敲落千山月”:用声音的力量描绘出悲伤的广泛影响。
- “欲知声中悲,请看指上血”:引导读者理解情感的深度。
- “血指犹可浣,柰此双鬓雪”: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时间的无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声音”比作“敲落千山月”,表现出声音的力量。
- 对仗:全诗的结构工整,形成音韵的和谐。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失去的哀伤,对亲情、友情的渴望,以及时间带来的无奈与孤独。
意象分析:
- 寄书: 代表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千山月: 象征广阔的孤独与无奈。
- 血指: 代表痛苦与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
- 双鬓雪: 象征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寄书书不达”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高兴
- C. 安慰
-
“千山月”中的“月”象征了什么?
- A. 明亮
- B. 孤独
- C. 强烈
-
诗人提到的“指上血”代表什么?
- A. 喜悦
- B. 痛苦
- C. 轻松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许乃济的《拟孟东野闻砧》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均表现了对亲情的思念,但许乃济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兄弟情深的怀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解析》
- 《情感与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