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方壶 玉壶清景面瑶池,便入丹青也自宜。 挟册几回成独往,壶公应笑一书痴。
白话文翻译
玉壶中映照着清澈的景色,仿佛面对着瑶池仙境,即便画入丹青也自然适宜。 我带着书册几次独自前往,壶公应该会笑我这个书痴吧。
注释
- 玉壶:比喻清澈透明的美玉制成的壶,此处指清澈的景色。
- 瑶池: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居之地,比喻仙境。
- 丹青:指绘画,此处意为将景色画下来。
- 挟册:带着书册。
- 壶公:传说中的仙人,此处可能指作者自喻或指代某位仙人。
- 书痴:对书籍极其痴迷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澹,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仙境的向往。该诗可能创作于作者独自欣赏自然美景时,表达了对清幽景色的喜爱和对书籍的痴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独自一人时,面对自然美景,感叹其美丽如仙境,同时自嘲为书痴,表达了对自然和书籍的双重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玉壶”为引,将自然景色比作仙境,展现了作者对清幽景色的无限向往。诗中“玉壶清景面瑶池”一句,通过“玉壶”与“瑶池”的比喻,将普通的自然景色提升到了仙境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极致追求。后两句“挟册几回成独往,壶公应笑一书痴”,则通过自嘲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书籍的痴迷,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超脱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精神追求的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壶清景面瑶池:这句通过“玉壶”与“瑶池”的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仙境,表达了作者对清幽景色的无限向往。
- 便入丹青也自宜:这句意为即便将这景色画下来,也自然适宜,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 挟册几回成独往:这句通过“挟册”和“独往”的描述,展现了作者独自欣赏自然美景的情景,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感。
- 壶公应笑一书痴:这句通过自嘲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书籍的痴迷,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和自嘲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玉壶”与“瑶池”的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仙境。
- 自嘲:通过“壶公应笑一书痴”的自嘲,展现了作者对书籍的痴迷。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精神追求的表达。通过将自然景色比作仙境,表达了作者对清幽景色的无限向往;通过自嘲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书籍的痴迷,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超脱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壶:清澈透明的美玉制成的壶,比喻清澈的景色。
- 瑶池: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居之地,比喻仙境。
- 丹青:指绘画,此处意为将景色画下来。
- 挟册:带着书册。
- 壶公:传说中的仙人,此处可能指作者自喻或指代某位仙人。
- 书痴:对书籍极其痴迷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玉壶”比喻什么? A. 清澈的景色 B. 仙境 C. 绘画 D. 书册
-
“壶公应笑一书痴”中的“壶公”指的是什么? A. 作者自己 B. 传说中的仙人 C. 书册 D. 绘画
-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美的赞美 B. 对精神追求的表达 C. 对书籍的痴迷 D. 对孤独的感慨
答案:1. A 2. B 3. A,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望庐山瀑布》: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秋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比,何澹的《方壶》更注重对清幽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何澹的《方壶》更注重对仙境的比喻和对书籍的痴迷。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何澹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