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
时间: 2024-12-29 18:42: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嫌一点稚阳微,化育工夫自此推。
履袜已无亲可献,黍羔犹与俗相宜。
数千里外萦心事,四五更头欹枕时。
恳恳对天香一炷,定知人愿必天随。
白话文翻译:
不要嫌弃这微弱的一点阳光,这正是孕育生命的开始。
我已无亲人可以奉献,唯有这黍米和羔羊还符合世俗的习惯。
千里之外的心事萦绕在心头,夜半时分常常辗转难眠。
我恳切地对着天空燃上一炷香,心中明白人们的愿望必会得到天的回应。
注释:
- 莫嫌:不要嫌弃。
- 稚阳:幼小的阳光,指春天的初阳。
- 化育:孕育生长。
- 履袜:指穿袜,形容已无亲人可献。
- 黍羔:黍米和羔羊,指传统的祭品。
- 数千里外:形容思念的距离。
- 恳恳:恳切,真诚地。
- 天香:指香火,祭祀用的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宋代诗人,字子云,号云溪,世称“诗中君子”。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但在诗歌创作上却表现出深厚的道德情怀和人文关怀。他的作品多关注自然和人事,语言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吴潜晚年,正值国家动乱、个人失意之际。他通过描绘自然与人事的联结,表达个人的思考与期盼。在这种背景下,诗中的情感显得尤为沉重而深刻。
诗歌鉴赏:
吴潜的《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初升的阳光,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亲情的思念。开头两句以“莫嫌一点稚阳微”引入,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直接描写,也是对生命初生的温暖期许,蕴含了自然界中的生生不息。
接下来的“履袜已无亲可献,黍羔犹与俗相宜”则表现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孤独感,诗人已无亲人可奉献,唯有符合传统的祭品仍能够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这种情感的表达十分细腻且深邃。
“数千里外萦心事,四五更头欹枕时”则展现出诗人在孤独夜晚的思索与不安,千里之外的心事萦绕心头,无法释怀,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惆怅。最后一句“恳恳对天香一炷,定知人愿必天随”则是对希望的寄托,虽然身处困境,依旧相信人愿必能得到天意的回应,体现了诗人坚韧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嫌一点稚阳微:不要嫌弃春天微弱的阳光,寓意生命的开始。
- 化育工夫自此推:生命的孕育与成长正是从这一点光明开始的。
- 履袜已无亲可献:已经没有亲人可以奉献,表达了孤独与失落。
- 黍羔犹与俗相宜:惟有传统的祭品在世俗中仍显得合适,表达了对传统的依恋。
- 数千里外萦心事:远方的牵挂在心中萦绕,反映出思念之情。
- 四五更头欹枕时:在夜深人静时难以入眠,增添了孤独感。
- 恳恳对天香一炷:向天空虔诚地点燃香,表示对未来的寄托与期望。
- 定知人愿必天随:相信人的愿望一定能够得到回应,展现出乐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稚阳”比作生命的希望。
- 对仗:如“履袜已无亲可献,黍羔犹与俗相宜”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如“数千里外萦心事,四五更头欹枕时”,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现出对生命的感悟、对亲情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诗人在孤独与思念中保持着一种乐观的信念,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情感。
意象分析:
- 稚阳:象征希望和生命的开始。
- 黍羔:传统祭品,象征对亲人的怀念与对传统的依恋。
- 天香:象征对神灵的恳求与对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稚阳”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阳光
B. 夏天的阳光
C. 秋天的阳光
D. 冬天的阳光 -
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与幸福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与不满
D. 轻松与自在 -
“恳恳对天香一炷”中的“香”指的是什么? A. 菊花
B. 香烟
C. 祭祀用的香
D. 体香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思念之情,情感真挚。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吴潜更注重人事之感,而陶渊明则强调自然的恬淡。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