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元夕感怀》

时间: 2025-01-06 11:48:47

人静夜寒如昨。

两度春风萧索。

疏影月朦胧,依约半庭秋箨。

垂幕,垂幕。

窗外哪知梅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元夕感怀
人静夜寒如昨。
两度春风萧索。
疏影月朦胧,
依约半庭秋箨。
垂幕,垂幕。
窗外哪知梅落。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静谧寒冷的夜晚,感觉就像是去年一样。
经历了两次春风,仍然感到萧索。
月色朦胧,疏影摇曳,
隐约可以看到庭院中秋天的残叶。
轻轻垂下帷幕,轻轻垂下帷幕。
窗外的世界,不知梅花已经凋落。

注释:

  • 人静夜寒如昨:指夜晚安静而又寒冷,感觉和往年一样。
  • 两度春风萧索:经历了两次春天的风,却感到凋敝和冷清。
  • 疏影月朦胧:在朦胧的月光下,影子看起来稀疏。
  • 依约半庭秋箨:隐约可见半个庭院中的秋天草木。
  • 垂幕,垂幕:反复强调拉下帷幕的动作。
  • 窗外哪知梅落:窗外的世界并不知道梅花已经凋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宜修,明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歌风格清新雅致,常以抒情为主,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写于元宵节(元夕),表达了诗人在寒冷夜晚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与感慨。在春风两度,却依然感到生活的萧索,反映了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伤。

诗歌鉴赏:

《如梦令 元夕感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寒冷夜晚的情景,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感伤。诗的开头“人静夜寒如昨”便设置了一个宁静而又寒冷的氛围,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情感。紧接着提到“两度春风萧索”,表达了尽管经历了春风的温暖,却依然感到心灵的萧索与孤单,似乎春天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温暖和生机。

“疏影月朦胧,依约半庭秋箨”这一句,利用月光的朦胧和庭院的秋景,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沉重。月光下的影子稀疏,暗示着诗人的孤独,秋箨象征着生命的凋零和无奈。最后的“垂幕,垂幕”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想要遮蔽外界的冲动,或许是想要逃避现实中的孤独与失落。而“窗外哪知梅落”则道出一种无奈的情感,窗外的世界对诗人的内心感受毫不知情,使得诗人的孤独感愈加深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和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邃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静夜寒如昨:夜晚的宁静与寒冷让人想起过去的夜晚,体现了时光的轮回与记忆的深刻。
  • 两度春风萧索:象征着经历了春天的来临,但内心仍感到空虚和无聊。
  • 疏影月朦胧:月光下的影子显得模糊而稀疏,传达出一种朦胧的美感与孤独的情绪。
  • 依约半庭秋箨:秋天的草木依稀可见,暗示着凋零与无奈。
  • 垂幕,垂幕:反复的动作,表现出内心的焦虑与想要逃避的渴望。
  • 窗外哪知梅落:窗外的世界对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毫无察觉,增强了诗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风萧索”比喻生活的无趣。
  • 对仗:如“人静夜寒”与“窗外哪知”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 重复:如“垂幕,垂幕”,强调情感的强烈。

主题思想:

全诗主要表现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展现出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深刻思考,情感基调为孤独与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寒:象征着孤独与寂寞。
  • 春风:象征着希望与生机,但在此诗中却带来萧索。
  • 月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朦胧的记忆。
  • 秋箨:象征着凋零与无奈。
  • 梅花:象征着美好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夜寒”意味着什么? A. 寒冷的天气
    B. 内心的孤独
    C. 春天的到来

  2. 诗人通过“垂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想要遮蔽外界
    B. 想要观看外面
    C. 想要欢庆节日

  3. “窗外哪知梅落”反映了什么? A. 自然的无情
    B. 内心的孤独
    C. 对美好的追求

答案: 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思念,但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诗词的艺术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