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渡驿》

时间: 2025-01-14 20:52:15

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

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

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

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深渡驿
作者: 张说 〔唐代〕

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
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
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
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白话文翻译:

在青山环绕的夜晚,我停留在旅馆,荒凉的庭院中白露湿透了秋天的气息。洞房里,月影悬挂,静静躺在床上,倾听江水流淌的声音。猿猴的叫声从寒冷的岩石树木中传出,萤火虫在古老的驿楼上飞舞。在他乡的景象映入眼帘,我不禁感到一阵离愁别绪。

注释:

  • 旅泊:旅途中的停留,指在外旅行时的住宿。
  • 青山:形容周围的环境,青色的山峦描绘出宁静的夜晚。
  • 白露:指秋季早晨的露水,象征着凉意和时节的变迁。
  • 洞房:这里指的是住宿的房间,通常是温馨的空间。
  • 悬月影:月光洒在地上,形成月影。
  • 高枕:高枕而卧,形容舒适的睡眠。
  • 江流:江水流淌的声音,象征着自然的宁静。
  • 猿响:猿猴的叫声,增添了山林的幽静与孤寂。
  • 萤飞: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营造出夜晚的生动气氛。
  • 他乡:指远离故乡的地方,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离愁别绪,展现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感,反映了唐代诗人常见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说,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诗歌表现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闻名于世。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旅途中,诗人身处青山绿水之间,感受秋天的气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在外漂泊的忧伤。

诗歌鉴赏:

《深渡驿》是张说在旅途中所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秋夜的细腻感受。开篇的“旅泊青山夜”便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孤独,诗人在夜色中独自旅行,四周的青山衬托出一种隔世的感觉。接着“荒庭白露秋”描绘了秋季的萧瑟,白露的出现使气温骤降,这种自然现象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暗示了内心的孤寂。

然而,诗人在“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中找到了一丝宁静与安慰,月影和江流似乎是他在这一片孤寂中唯一的陪伴。接下来的“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则通过自然的声音与光影,进一步渲染了夜的幽静与神秘。最后一句“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他在他乡看着摇落的树叶,愈加感受到离别的忧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成功地传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异乡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忧愁,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旅泊青山夜”:在青山的夜晚停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荒庭白露秋”:荒凉的庭院中,白露湿透,暗示了秋天的萧条。
    • “洞房悬月影”:房间里的月影,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 “高枕听江流”:舒适地躺着,聆听江水的流动,感受自然的声音。
    • “猿响寒岩树”:猿猴的叫声从寒冷的岩石树木中传来,增添了孤独感。
    • “萤飞古驿楼”:萤火虫在古老的驿楼飞舞,体现出夜的生动。
    • “他乡对摇落”:在异乡看到落叶,引发离愁。
    • “并觉起离忧”:感受到离别的忧伤,情感得以升华。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拟人情,表现心境。
    • 拟人:猿声和江流赋予了生命,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在外漂泊的孤独感,表现了游子在异乡所感受到的离愁和对自然的依恋。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宁静和孤独的环境。
  • 白露:代表季节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
  • 洞房:代表温暖和归属感。
  • 江流:象征时间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 猿声:象征孤独与自然的呼唤。
  • 萤火虫: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哪个季节写下《深渡驿》?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 诗中提到的“他乡”指的是?
    A. 诗人的故乡
    B. 诗人停留的地方
    C. 诗人梦想的地方
    D. 诗人的家

  3. 诗中“猿响寒岩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激动
    D. 安详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描写了夜晚的孤独与思念,但更加强调了对亲人的怀念。
  • 《静夜思》:李白在月光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加直接而浓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