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隐诗》

时间: 2025-01-04 10:12:20

出处虽殊途,居然有轻易。

山林有悔恪,人间实多累。

鹓雏翔穹冥,蒲且不能视。

鹳鹭遵皋渚,数为矰所系。

隐显虽在心,彼我共一地。

不见巫山火,芝艾岂相离。

去来捐时俗,超然辞世伪。

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招隐诗 张载 〔魏晋〕

出处虽殊途,居然有轻易。 山林有悔恪,人间实多累。 鹓雏翔穹冥,蒲且不能视。 鹳鹭遵皋渚,数为矰所系。 隐显虽在心,彼我共一地。 不见巫山火,芝艾岂相离。 去来捐时俗,超然辞世伪。 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

白话文翻译

虽然出仕和隐居的道路不同,但隐居似乎更容易。 山林生活虽有悔恨,但人间实在有太多牵累。 鹓雏在高空飞翔,连蒲且都看不见它。 鹳鹭沿着水边行走,却多次被箭所困。 隐居与否虽在心意,但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没有看到巫山的火灾,芝草和艾草怎能分离。 抛弃世俗的纷扰,超然地辞别世间的虚伪。 在山丘中找到满足,何必在意愚笨与聪明。

注释

  • 出处虽殊途:指出仕和隐居的道路不同。
  • 居然有轻易:隐居似乎更容易。
  • 山林有悔恪:山林生活虽有悔恨。
  • 人间实多累:人间实在有太多牵累。
  • 鹓雏翔穹冥:鹓雏在高空飞翔。
  • 蒲且不能视:连蒲且都看不见它。
  • 鹳鹭遵皋渚:鹳鹭沿着水边行走。
  • 数为矰所系:却多次被箭所困。
  • 隐显虽在心:隐居与否虽在心意。
  • 彼我共一地: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 不见巫山火:没有看到巫山的火灾。
  • 芝艾岂相离:芝草和艾草怎能分离。
  • 去来捐时俗:抛弃世俗的纷扰。
  • 超然辞世伪:超然地辞别世间的虚伪。
  • 得意在丘中:在山丘中找到满足。
  • 安事愚与智:何必在意愚笨与聪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载,字孟阳,西晋文学家,与弟张协、张亢并称“三张”。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颇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张载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许多文人选择隐居山林,以求心灵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山林与人间、隐居与出仕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鹓雏翔穹冥”、“鹳鹭遵皋渚”,形象地描绘了隐居生活的自由与宁静。同时,通过“去来捐时俗,超然辞世伪”等句,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魏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风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处虽殊途,居然有轻易:指出仕和隐居的道路不同,但隐居似乎更容易。
  2. 山林有悔恪,人间实多累:山林生活虽有悔恨,但人间实在有太多牵累。
  3. 鹓雏翔穹冥,蒲且不能视:鹓雏在高空飞翔,连蒲且都看不见它。
  4. 鹳鹭遵皋渚,数为矰所系:鹳鹭沿着水边行走,却多次被箭所困。
  5. 隐显虽在心,彼我共一地:隐居与否虽在心意,但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6. 不见巫山火,芝艾岂相离:没有看到巫山的火灾,芝草和艾草怎能分离。
  7. 去来捐时俗,超然辞世伪:抛弃世俗的纷扰,超然地辞别世间的虚伪。
  8. 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在山丘中找到满足,何必在意愚笨与聪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鹓雏翔穹冥”比喻隐居生活的自由与高远。
  • 对仗:如“山林有悔恪,人间实多累”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体现了魏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风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鹓雏翔穹冥:比喻隐居生活的自由与高远。
  • 鹳鹭遵皋渚:比喻世俗生活的牵累与束缚。
  • 巫山火:比喻世俗的纷扰与危险。
  • 芝艾:比喻隐居与世俗的不可分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鹓雏翔穹冥”比喻什么? A. 隐居生活的自由与高远 B. 世俗生活的牵累与束缚 C. 世俗的纷扰与危险 D. 隐居与世俗的不可分离

  2. 诗中“去来捐时俗,超然辞世伪”表达了什么? A.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B. 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C. 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D. 对愚笨与聪明的在意

答案: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张载《招隐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都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但张载的诗更注重对比和意象的运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魏晋南北朝诗选》
  • 《陶渊明集》
  • 《王维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