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金雕鹊印,白马出榆林。
瀚海行人绝,阴山杀气深。
汉恩长北损,边骑日南侵。
一唱丁都护,三军泪满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的北方边塞景象。黄金雕刻的鹊印象征着权力和荣耀,白马则是士兵出征的象征。辽阔的瀚海让行人难以穿越,阴山一带弥漫着浓厚的杀气。汉朝的恩惠在北方逐渐减少,边境的骑兵却日日向南侵扰。吟唱丁都护的故事,令三军的士兵们泪流满面,尽显战事的悲惨和无奈。
注释:
- 黄金雕鹊印:鹊印是古代官印的一种,金色象征权力与地位。
- 白马出榆林:白马常用来形容骏马,榆林为地名,指代出征的士兵。
- 瀚海行人绝:瀚海指的是广袤的沙漠,行人难以穿越,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荒凉。
- 阴山杀气深: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一带,指战乱频繁之地,杀气象征着战争的残酷。
- 汉恩长北损:指汉朝对北方的恩惠逐渐减少,暗示政治衰落。
- 边骑日南侵:边境的骑兵不断向南侵扰,形象了敌军的威胁。
- 丁都护:历史人物,代表了守边的将领,提及他让士兵感到悲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善夫,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边疆战乱的关注,风格多以悲壮为主,具有浓厚的历史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的边疆动荡时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边防和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提及的丁都护,可能是历史上多位边防将领的象征,表达了对战乱与士兵牺牲的悲痛。
诗歌鉴赏:
《出塞曲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悲壮情感的诗作,诗人在短短的二十句中,创造了浓厚的边塞气氛。开头两句通过黄金和白马的意象,展现了古代士兵出征的豪情,然而紧接着,诗人将读者的注意力转向了荒凉的边疆,描绘了瀚海的绝望和阴山的杀气。这样的对比使得前后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令人感到一种无力感与悲痛。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描绘了战场的惨烈,更通过汉恩的减少和边骑的侵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的最后一句“一唱丁都护,三军泪满襟”,更是将悲痛推向高潮,体现了士兵们对战斗的无奈与对故土的思念。整首诗通过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渲染,使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家国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金雕鹊印:象征着权力和地位,暗示出征的士兵带着国家的荣光。
- 白马出榆林:白马的意象展示了骏马和勇士的气概,突出了出征的场面。
- 瀚海行人绝:生动描绘了边疆的荒凉与行人的孤独,增强了诗的悲凉感。
- 阴山杀气深:强调战乱的严重性,阴山的环境使得战争的气息愈发浓厚。
- 汉恩长北损:反映了国家的衰败,汉朝的恩惠难以覆盖北方的困境。
- 边骑日南侵:揭示敌人的侵扰与威胁,加剧了边境的紧张局势。
- 一唱丁都护:丁都护成为了士兵心中的精神支柱,象征着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
- 三军泪满襟:士兵们的悲痛与牺牲,生动呈现出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开头的豪华与随后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象征:黄金与白马的象征意义,揭示了权力与勇气的双重主题。
- 夸张:通过“泪满襟”夸张了士兵的悲痛,使情感更加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惨烈与士兵的悲壮,表达了对国家和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怀,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体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金:象征着权力与荣耀。
- 白马:勇士的象征,代表出征的士兵。
- 瀚海:荒凉与绝望的意象,暗示战乱带来的困境。
- 阴山:象征着战乱的地方,充满了杀气。
- 汉恩:历史的回忆,代表过去的繁荣与现状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白马”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勇士与出征
C. 逃避
答案: B -
“瀚海行人绝”中的“绝”是什么意思? A. 完美
B. 断绝、没有
C. 绝对
答案: B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士兵们的什么情感? A. 自豪
B. 悲痛与无奈
C. 胜利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离别与思乡的情感。
- 《凉州词》:对边塞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无奈。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壮丽的自然与人文情感,但更侧重于壮志豪情。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生活的洒脱与豪放,情感基调较为乐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边塞诗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