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吹角出辕门,军中寂不喧。
塞鸿惊阵起,胡骑隔河屯。
箭劈秋云黑,旗摇落日昏。
腰间双剑在,犹未报君恩。
白话文翻译:
号角声在辕门外响起,军营中寂静无声。
戈壁的鸿雁惊飞而起,胡人的骑兵在河对岸驻扎。
箭矢划破秋天的阴云,旗帜在落日的余晖中摇曳。
腰间的双剑尚在,却仍未能报答君王的恩情。
注释:
- 辕门:古代军营的出入口,象征出征。
- 喧:喧闹,嘈杂。
- 塞鸿:指在边塞飞翔的鸿雁,象征着北方的寒冷与孤独。
- 胡骑:指北方胡人骑兵,代表异族入侵。
- 箭劈:形容箭矢飞射,划破空气。
- 秋云:秋天的云彩,通常暗示天气变化。
- 君恩:君主的恩德,诗人对君主的忠诚与未能回报的无奈。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塞鸿”常用于表达边塞的凄凉与孤独;“胡骑”则指代历史上与中原王朝对立的北方民族,表现出战争的紧张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童轩,明代诗人,生活在战乱时期。他的诗多描写边塞生活和军旅生涯,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时期,正值民族矛盾和战争频繁的背景下,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出塞曲 其一》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战斗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沉思与对君主的忠诚。开篇的“吹角出辕门”即刻将读者带入紧张的军情之中,号角声的响起预示着出征的开始,军中的寂静更衬托出即将爆发的冲突。接着通过“塞鸿惊阵起”,引入了自然与战斗的结合,鸿雁的惊起象征着动荡不安的环境。
“箭劈秋云黑,旗摇落日昏”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箭矢划破了秋天的阴云,暗示着战斗带来的破坏与死亡,而旗帜在夕阳下摇曳,则体现了士兵们的无奈与渴望。最后一句“腰间双剑在,犹未报君恩”更是将诗人的忠诚与责任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君主深厚的感情和未能实现理想的惆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在战乱中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历史反思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吹角出辕门:号角声在军营门外响起,战斗即将开始。
- 军中寂不喧:军营内静悄悄的,氛围紧张。
- 塞鸿惊阵起:戈壁上的鸿雁受到惊吓,象征着战斗即将来临。
- 胡骑隔河屯:胡人骑兵在河对岸驻扎,暗示敌人逼近。
- 箭劈秋云黑:箭矢划破秋天的阴云,象征战争的残酷。
- 旗摇落日昏:旗帜在落日的余晖下摇曳,表达士兵的无奈与希望。
- 腰间双剑在:双剑悬挂在腰间,象征战士的准备。
- 犹未报君恩:心中对君主的恩情未能报答,表达了士人的忠诚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箭劈秋云,形象地表现了箭矢的速度与力量。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塞鸿惊阵起,赋予鸿雁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对君主忠诚的无奈,反映了士人在战乱中所承受的压力与责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号角:战争的开始,象征召唤与号令。
- 鸿雁:边塞的象征,代表孤独与远离。
- 箭矢:战斗的工具,象征战争的残酷。
- 旗帜:军队的象征,代表忠诚与信念。
- 双剑:战士的武器,象征勇气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军中寂不喧”所表达的情感是: A. 热闹 B. 紧张 C. 欢快
-
“腰间双剑在”是为了表达: A. 战斗的准备 B. 对君主的感激 C. 对战争的厌倦
-
“箭劈秋云黑”中的“黑”表示: A. 夜晚 B. 战争的残酷 C. 秋天的美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壮美与悲壮,但其情感基调更为乐观;而童轩的《出塞曲 其一》则更加突出了战争的紧迫感与士人的无奈,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和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童轩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边塞诗歌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