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其一》

时间: 2025-01-04 10:10:13

地据淮西尽,江吞石壁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地据淮西尽,江吞石壁宽。

白话文翻译:

这句诗的意思是:大地的边界在淮水以西,江水流淌宽阔,吞没了石壁。

注释:

字词注释:

  • 地据:这里的“地”指的是地形或地势,“据”有依靠、占据的意思,合起来指的是地势的占据。
  • 淮西:指淮河以西的地区。
  • 江吞:江水吞没,形象地描述了水流的浩荡。
  • 石壁:指的是高耸的石壁,象征着坚固的山石。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江水与地势的关系,反映了自然的壮丽和水流的力量,给人一种宽广、奔腾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载,字君亮,号逸人,宋代诗人,生于明道年间,卒年不详。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语言清新,风格简洁而含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一个与自然景观相关的场景,可能是在淮水和江水交汇的地方,诗人在此地感受到自然的雄伟与壮丽,借此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单的两个句子,勾勒出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诗的前半句“地据淮西尽”,通过对地形的描绘,展现出淮河以西的辽阔地域,给人一种广袤的空间感。而后半句“江吞石壁宽”,则通过生动的动词“吞”呈现出江水的奔腾和力量,形象地描述了水流的宽广与浩荡。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表现力,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却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与美丽。诗中“地”与“江”的对比,既有静态的地形感,又有动态的水流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诗人在这幅画面中,不仅是在描绘自然,也是在表达一种对大自然的崇敬与感叹,似乎在告诉我们,要珍惜这片土地与水域,感受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整体而言,这首诗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地据淮西尽”:描绘了淮水以西的地貌,表明了地势的辽阔和自然的壮丽。
  • “江吞石壁宽”:生动展示了江水的浩荡,暗示了水流的无穷力量与宽广的气势。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前后两句的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的表现手法,通过“江吞”的描述,将江水赋予了生命,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稳定与广阔。
  • :象征着动感与生命力。
  • 石壁:象征着坚固与永恒。

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个既有力度又有美感的自然场景,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地据”指的是哪个方向的地形?

    • A. 淮水以东
    • B. 淮水以西
    • C. 江水以南
    • D. 江水以北
  2. 诗句“江吞石壁宽”中,吞字的用法是一种什么修辞?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对仗
    • D. 夸张
  3.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 A. 对历史的回忆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人文的思考
    • D. 对人生的感慨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但《登鹳雀楼》更强调了高远的视角,而孙载的作品则注重于地形与水流的关系,展现出一种不同的美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