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已过风日好,
城郭稍背郊原幽。
双扉昼闭亦何事,一杖携春仍浪游。
但觉桃花成老大,不知杨柳尚风流。
霜螯腊蚁君须醉,细雨疏帘罢遣愁。
白话文翻译:
寒食节已过,天气晴朗,
城里的喧嚣逐渐远离,郊外显得幽静。
双扇门白天关着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手执一根拐杖,春天的气息依旧四处游荡。
只觉得桃花已经盛开得满目苍老,
却不知道杨柳依然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霜螯和腊蚁的美酒,你应当畅饮,
细雨如丝,轻轻洒落,愁绪也随之消散。
注释:
- 寒食:指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清明节前的一天,禁止生火做饭,纪念介之推。
- 城郭:指城墙和城外的地方,意指城市和乡村。
- 双扉:指两扇门,形容门是关闭的状态。
- 携春:带着春天的气息,暗示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典故解析:
- 桃花与杨柳:在古代诗词中,桃花象征着美丽和青春,而杨柳则常常与春风相伴,代表着柔美和生机。这里作者通过桃花的凋零与杨柳的生机形成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流谦,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其诗作流传于世。其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的和谐美。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寒食节后的春日,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展现了他在幽静环境中的闲适心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的午后,诗人在城郭与郊野之间,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生命的流逝。开头两句通过寒食节的时间节点,引入了春日的美好,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双扉的关闭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对外界喧嚣的避让,诗人以一根拐杖悠闲地游荡,流露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接着,诗人用桃花和杨柳的对比,展现时光的无情。桃花的凋零暗示着美好事物的衰退,而杨柳的生机则代表了春天的希望与活力。这种对比不仅显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也反映了他对生命无常的哲思。
最后两句则带有一种豁达的情怀,表达了对美酒与细雨的享受,暗示在生活的烦恼中寻找快乐的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宋代诗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食已过风日好:寒食节已过,天气转好,暗示时间的流逝。
- 城郭稍背郊原幽:城市的喧嚣渐远,郊外愈显宁静,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和谐。
- 双扉昼闭亦何事:关闭的门隐喻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对外界的淡然。
- 一杖携春仍浪游:手持拐杖,象征着行动的自由,春日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 但觉桃花成老大:桃花的衰败令人感叹时光的无情。
- 不知杨柳尚风流:杨柳的生机则代表了春天的希望,形成鲜明对比。
- 霜螯腊蚁君须醉:提到美酒,呼应了生活的享受。
- 细雨疏帘罢遣愁:细雨如丝,带走了烦恼,表现了诗人豁达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花与杨柳比作时间与生命的象征。
- 对仗:如“霜螯腊蚁”与“细雨疏帘”,形成音韵和谐的对比。
- 拟人:春天与桃花、杨柳的互动,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活闲适态度的追求,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青春与美好,承载着对生命的感慨。
- 杨柳:象征柔美与生机,代表着希望与未来。
- 细雨:象征细腻的情感与生活中的小确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食已过风日好”中的“寒食”指的是什么节日?
- A) 清明节
- B) 端午节
- C) 寒食节
- D) 中秋节
-
诗中提到的“桃花成老大”意指什么?
- A) 桃花盛开
- B) 桃花凋零
- C) 桃花尚在
- D) 桃花变色
-
诗人对“杨柳”的描述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愁苦
- B) 失落
- C) 生机与希望
- D) 怀旧
答案:
- C) 寒食节
- B) 桃花凋零
- C) 生机与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流谦与白居易的春日描写:两者都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但李流谦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白居易则更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情冷暖。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古诗词研究书籍与期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