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江苏金坛顾龙山》

时间: 2025-01-01 12:57:04

望西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

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珊珊。

一尘不染,浮生九还,客中有僧舍三间,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江苏金坛顾龙山
作者: 朱元璋

望西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
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珊珊。
一尘不染,浮生九还,客中有僧舍三间。
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江苏金坛的顾龙山的情景。西南方隐约可见一座神坛,作者独自驾车,悠然自得地步行上山。山中有烟雾缭绕的寺庙,云雾笼罩的树林,风中竹子轻轻摇曳,宛如在低声吟唱。这里的一切都如同没有被尘世污染,生活的繁杂与烦恼似乎都暂时消失。山中有三间僧舍,未来的某一天,作者希望能闲暇地在这里观赏花鸟,享受山水的美好。

注释:

  • 隐隐:指模糊不清地看见。
  • 神坛:祭祀神明的地方。
  • 信步:随意地走,表示从容不迫。
  • 迂迂:形容烟雾缭绕、曲折的样子。
  • 郁郁:形容树林茂密、青翠的样子。
  • 珊珊:形容竹子在风中轻轻摇动的声音。
  • 浮生九还:指浮生如梦,人生短暂,九还是指九次的回归,意指人生的循环。
  • 僧舍:僧人的居住之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出生于1328年,卒于1399年。他原为一名贫苦的农民,后参加起义,最终建立了明朝。朱元璋不仅是政治家,还是一位诗人,作品多以豪放、奔放为特点,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朱元璋统治时期,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憧憬,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感与对世事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顾龙山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在登山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超脱。诗的开头即用“隐隐神坛”暗示了山的神圣与神秘,激发读者的想象。接着描绘的“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珊珊”展现了山中自然的和谐美,细腻的景象刻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浮生九还”的感叹,表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思索,以及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最后,提到将来有机会能在山中与花鸟为伴,享受山水之乐,完美体现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憧憬。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具有强烈个人情感的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望西南隐隐神坛:远望西南方,有一座模糊的神坛,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2. 独跨征车,信步登山:作者独自驾车,悠闲地走上山,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
  3. 烟寺迂迂,云林郁郁:描绘山中寺庙烟雾缭绕,森林茂密的美丽景象。
  4. 风竹珊珊:描写风中竹子轻摇的声音,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气息。
  5. 一尘不染,浮生九还:表达了心境的清净与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6. 客中有僧舍三间:提到山中有三间僧舍,暗示了修行与安静生活的可能。
  7. 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渴望未来有闲暇时光,享受自然与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对仗:如“烟寺迂迂,云林郁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风竹珊珊”,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加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的反思。诗中蕴含了对山水的赞美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神坛:象征着超然与神秘。
  • 烟寺:代表着宁静的修行之地。
  • 云林: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 风竹:传达出自然的声音与灵动之美。
  • 僧舍:象征着简朴与修行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神坛”指向哪个方向? A) 东北
    B) 西南
    C) 西北
    D) 东南

  2.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A) 烟寺
    B) 云林
    C) 风竹
    D) 以上都是

  3. 诗人对未来的期望是什么? A) 继续征战
    B) 忙于政务
    C) 偷闲享受自然
    D) 游历四方

答案

  1. B) 西南
  2. D) 以上都是
  3. C) 偷闲享受自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宁静情景,更加注重于秋天的氛围与孤独感。
  • 李白的《庐山谣》则表现出奔放的个性与对自然的狂热向往,风格较为激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朱元璋诗文集》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