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发九湾至归州》
时间: 2025-01-17 09:16: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山无清晓,云水但稠浊。
累日行重岚,丛密何由豁。
安知兹壁外,不有朝暾跃。
颓云初离洞,流出将焉托。
岭半一人家,如鸟巢阿阁。
人语向空濛,烟火出冥漠。
隔江望秭归,残阳见井郭。
胡为既济后,昏暮犹墟落。
白话文翻译:
在这片混乱的山中,晨曦并不清晰,云水之间一片浑浊。
经过多日行走在重重迷雾中,密密的树丛让人无从看清。
怎能知道在这山壁之外,是否有朝阳即将升起?
颓废的云彩刚刚离开山洞,流出的光线又将停留何处?
山岭中有一户人家,像鸟巢一样安静。
人声在空旷中回响,烟火从那遥远的地方升起。
隔着江水我望向秭归,夕阳下的村庄隐约可见。
为何在既已到达的地方,黄昏时分依然显得荒凉?
注释:
- 乱山:杂乱的山峦。
- 清晓:清晨的光明。
- 稠浊:浓密而浑浊。
- 重岚:层层的雾霭。
- 豁:通透、清晰。
- 兹:此、这个。
- 朝暾:晨曦,朝阳的光辉。
- 颓云:消沉的云彩。
- 洞:山洞。
- 托:停留、依附。
- 阿阁:小楼,像鸟巢般的地方。
- 空濛:空灵而模糊的样子。
- 冥漠:昏暗而广阔。
- 秭归:地名,古代的一个地方。
- 井郭:村庄的边缘,象征着家乡。
- 既济:已经到达的地方。
- 墟落:荒凉的村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钟惺(约1550-1620),明代诗人,号惺斋,浙江人。他的诗风清新,个性鲜明,作品常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之际。诗人行旅于山水之间,感受着自然的美丽与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人世间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雨发九湾至归州》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诗作,诗人在行旅过程中,借助阴雨天气的背景,展现出一种忧郁而深邃的情感。开篇“乱山无清晓,云水但稠浊”,呈现出一种混沌与迷茫的状态。诗中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隔绝与无奈,连绵的山峦与浑浊的云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逐渐转向对人世的思考。山中一户人家的描写,像鸟巢般的安静,带来了人情的温暖与安宁,“人语向空濛,烟火出冥漠”,在这片空旷中,隐约传来的声音和烟火的闪烁,似乎又让人思念起家乡的温暖。最后两句“隔江望秭归,残阳见井郭”,则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情怀,残阳映照下的故乡让人倍感亲切。
整首诗以浓厚的情感与细腻的描写,呈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眷恋,展现了明代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山无清晓:描绘出一片混乱的山景,晨光不明,暗示着诗人的迷惘。
- 云水但稠浊:云与水的浑浊,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 累日行重岚:经过多天的行程,重重迷雾让视线受阻。
- 丛密何由豁:繁密的树丛让人难以看清周围的景象。
- 安知兹壁外:诗人开始思考外面的世界。
- 不有朝暾跃:不知是否会有晨光出现,暗含希望。
- 颓云初离洞:云彩开始移动,带来了一丝光明的希望。
- 流出将焉托:流出的光线将带向何方,留给人无限遐思。
- 岭半一人家:山岭中有一户人家,如同孤岛般安静。
- 如鸟巢阿阁:比喻人家的安静与温馨。
- 人语向空濛:人的声音在空旷中回响,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烟火出冥漠:远处的烟火升起,代表着生活的气息。
- 隔江望秭归:隔着江水,诗人遥望故乡。
- 残阳见井郭:夕阳下的村庄如同温暖的怀抱。
- 胡为既济后:已到达的地方,诗人感叹生活的无常。
- 昏暮犹墟落:黄昏时分,仍旧显得荒凉,带有一丝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家如鸟巢”,形象地描绘了人家的宁静。
- 对仗:诗句中常见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在描写自然景色时,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孤独与希望交织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险阻与孤独。
- 云水:代表着迷茫与无常。
- 人家:象征着温暖与归属感。
- 残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乱山无清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清晰明亮
- B. 迷茫与孤独
- C. 愉悦与欢快
-
“如鸟巢阿阁”中的“鸟巢”比喻了什么?
- A. 忧伤
- B. 温暖与安宁
- C. 荒凉
-
诗中提到的“残阳”象征着什么?
- A. 新希望
- B. 时间的流逝
- C. 自然的美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春望》与《雨发九湾至归州》都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国事与忧国情怀,而钟惺则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钟惺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