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社双林去,高轩二妙来。
排门冲鸟雀,挥壁带尘埃。
不惮除堂费,深愁载酒回。
功名付公等,归路在蓬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离开了白社(即白社寺)和双林的场景,迎来了高轩和二妙(可能是指高洁的友人或高雅的风采)。他推开门,看到鸟雀飞翔,墙壁上沾满了尘埃。他不怕花费去清除堂屋的杂物,心中却深感忧愁,带着酒回去。功名利禄都交给了他人,归家的路在遥远的蓬莱仙境。
注释:
- 白社: 指的是一个寺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归宿。
- 双林: 双重的树林,可能暗指自然的美景或隐逸的生活。
- 高轩: 高雅的车子,象征着高贵的身份或美好的事物。
- 二妙: 可能指的是高洁的友人或美好的风采。
- 排门: 推开门。
- 冲鸟雀: 意为与鸟雀相对,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亲近。
- 挥壁: 拂去墙壁上的尘埃。
- 不惮: 不惧怕。
- 除堂费: 清理房间的费用。
- 深愁载酒回: 心中忧愁,带着酒回去。
- 功名: 事业和名声。
- 公等: 指代他人。
- 蓬莱: 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归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生卒年不详),宋代著名诗人,字仲明,号退庵,晚号以文。生于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陈师道晚年,可能是在他经历了仕途的失意后,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的心境。诗中所表达的理想归宿和对功名的淡泊,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普遍心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开篇即以“白社双林去,高轩二妙来”展现出了一种清新的自然气息,诗人似乎在追寻一种高雅的境界。接着“排门冲鸟雀,挥壁带尘埃”描写了诗人推门而入,面对鸟雀飞舞、墙壁上积满尘埃的情景,暗示了对自然的亲近和对世俗烦恼的疏离。
“不惮除堂费,深愁载酒回”,诗人虽然不在乎物质的花费,但内心却充满忧愁,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渴望。最后一句“功名付公等,归路在蓬莱”更是直白地表达了他对功名的淡泊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蓬莱仙境象征着他心中的理想归宿,正是对世俗功名的超脱与放下。
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内心感受交织在一起,展现了陈师道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社双林去: 诗人离开了白社和双林,象征对过往的告别。
- 高轩二妙来: 迎来了高雅的车子和美好的风采,体现了对友人或理想的向往。
- 排门冲鸟雀: 推开门,看到鸟雀飞翔,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 挥壁带尘埃: 拂去墙壁上的尘埃,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琐事的无奈。
- 不惮除堂费: 不在乎清理房间的花费,显示了对物质的淡泊。
- 深愁载酒回: 内心愁苦,带着酒回去,体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功名付公等: 将功名事业托付给他人,表现出对世俗的超然。
- 归路在蓬莱: 归家的路在理想的蓬莱仙境,象征着对理想归宿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蓬莱”作为理想归宿的比喻,富有象征意义。
- 对仗: 诗中“白社双林”和“高轩二妙”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 “冲鸟雀”赋予了自然以生动的情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超脱,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功名的淡泊和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社: 象征理想的归宿。
- 双林: 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鸟雀: 生命的象征,展现活力。
- 尘埃: 现实生活的琐碎与烦恼。
- 蓬莱: 理想与幻想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社双林去”中的“白社”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家
B) 一个寺庙
C) 一片树林
D) 一座山 -
诗中提到的“功名付公等”意指什么? A) 诗人追求功名
B) 将名利交给他人
C) 诗人放弃所有
D) 诗人渴望名利 -
“归路在蓬莱”中的“蓬莱”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的归宿
C) 乡愁
D) 朋友
答案:
- B) 一个寺庙
- B) 将名利交给他人
- B) 理想的归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 以豪放的饮酒抒怀与本诗的淡泊心态形成对比,李白追求的是洒脱与豪放,而陈师道则是对世俗的超脱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师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