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观潮三首》

时间: 2025-01-06 15:38:32

潮头初出海门山,千里平沙转面间。

犹有江神怜北客,欲将奇观破衰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七日观潮三首
作者:陈师道
潮头初出海门山,
千里平沙转面间。
犹有江神怜北客,
欲将奇观破衰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潮水从海门山初生的壮观景象,千里平坦的沙滩在潮水的变幻中展现了无尽的美丽。仿佛江神还在怜惜北方的客人,想要将这奇异的自然景观呈现给他,以驱散他脸上的忧愁。

注释:

  • 潮头:潮水的顶端,指潮水的开始形成。
  • 海门山:指的是海口与海洋相接之处的山。
  • 平沙:指平坦的沙滩。
  • 江神:指江水的神灵,寓意自然的力量。
  • 北客:来自北方的客人,可能暗示诗人或他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宋代诗人,字子懿,号白云,出生于浙江,曾任职于朝廷。其诗风清新俊逸,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北方客人来到潮汕地区时,借用观潮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北方人因所见之美而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观潮为主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变化,诗人巧妙地将景与情结合。首句“潮头初出海门山”生动地描画了潮水形成的瞬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千里平沙转面间”则描绘了海潮涌动时的辽阔,展现出自然的广袤和无垠。通过“犹有江神怜北客”,诗人传达了对北方游客的关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美景的共享之情。整首诗在清新流畅的语言中,融入了细腻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潮头初出海门山:描绘潮水刚刚涌现的壮丽景象,给人一种新生的感觉。
  • 千里平沙转面间:展现潮水在广阔沙滩上转动的情景,突显空间的辽阔。
  • 犹有江神怜北客:引入江神的形象,表现出自然的灵性和对人的关爱。
  • 欲将奇观破衰颜:表达了自然之美能够驱散人的忧愁,表现了一种希望和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潮水比作生动的景象,增强了画面感。
  • 拟人:江神的形象赋予自然一种灵性,表现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潮水的壮丽与变化,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仰,表达了希望和美好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头: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海门山:代表着自然的巍峨与雄伟。
  • 北客:象征着外来者,表达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欣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潮头初出海门山”中的“潮头”指的是什么?
    A. 潮水的顶端
    B. 海洋的深处
    C. 山的顶部

  2. 诗中提到的“江神”代表什么?
    A. 江水的神灵
    B. 一位历史人物
    C. 一种自然现象

  3. 诗人想要通过“欲将奇观破衰颜”表达什么?
    A. 对美的渴望
    B. 对悲伤的回忆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对比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涉及自然景观,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不同的是,陈师道更注重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而王之涣则强调视角的开阔和远望的境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陈师道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