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时间: 2025-01-01 18:01: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沈吟碧云间。
句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白话文翻译
西施是越溪的女子,出自苧萝山。
她的美貌掩盖了古今,荷花也因她而感到羞愧。
她在碧水中浣纱,悠然自得。
她的皓齿难以启齿,沉吟在碧云之间。
勾践对她的赞美是绝艳的,轻盈的身姿走入吴国的边关。
她曾被提携入宫,但如今却无法再攀登那遥不可及的高处。
一破夫差的国,千秋之后依然未能归还。
注释
- 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越国的美女,因其美貌而闻名。
- 越溪:指越国,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
- 苧萝山:传说中的西施故乡,象征美丽的出身地。
- 秀色掩今古:她的美貌遮盖了历史与现实,意指她的美无与伦比。
- 浣纱:指在水中洗纱,表现出她的优雅和闲适。
典故解析
西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女之一,因她的美貌和悲剧命运而受到后人传颂。勾践和夫差的故事是春秋时期越国与吴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勾践为了复国,忍辱负重,而西施则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关键人物。她不仅是美的象征,还是历史悲剧的化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飘逸的风格著称,作品多以抒情和壮志为主。
创作背景: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可能与当时对西施故事的普遍关注有关,西施不仅是一位美人,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李白通过西施表达了对美和历史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西施》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具有唐诗特有的韵律美。诗中通过对西施的描绘,展现了她的绝世容颜与悲剧命运,表达了对美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沉思。西施的美貌被称为“秀色掩今古”,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魅力。荷花是自然界中美的象征,而“羞玉颜”则暗示了西施的美丽让荷花都感到自愧不如。浣纱的动作不仅表现了她的优雅,也传达了一种闲适的心境。
后半部分提到勾践和吴国的历史,西施的美丽不仅是个人的象征,也成为了国家命运的牺牲品。诗的最后一句“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更是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深思,西施虽然改变了历史,却终究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整体而言,李白通过西施这一形象,探讨了美与历史、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萝山:介绍西施的身份和出生地,强调她的美丽与独特。
-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赞美她的美貌,指出其美丽超越时间。
-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描绘她在水边悠然自得的画面,体现出她的优雅。
- 皓齿信难开,沈吟碧云间:表现她内心的沉思,似乎在感慨自己的命运。
- 句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提及勾践对她的赞美,表现了她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暗示她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遥不可及。
-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表达对历史的沉重感慨,西施的命运与国家交织,悲剧不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秀色掩今古”将美貌与历史相比较。
- 拟人:荷花“羞”,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西施的描绘,探讨了美的绝对性与历史的悲剧性,反映了对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施:美的象征,具有历史和文化深度。
- 荷花:自然而然的美,代表女性的柔美与纯洁。
- 碧水:象征宁静与悠然自得的心境。
- 皓齿:美丽与高贵的象征。
- 吴国:历史背景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斗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西施是哪个国家的人? A. 吴国
B. 越国
C. 齐国
D. 楚国 -
诗中提到的“浣纱”指的是什么活动?
A. 照镜子
B. 洗纱
C. 听音乐
D. 采花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轻松愉快
B. 沉痛与惋惜
C. 自豪与骄傲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相关诗词,探讨美与命运。
- 杜甫的《丽人行》,对美的赞美与历史的反思。
诗词对比:
- 比较李白的《西施》和杜甫的《丽人行》,两者都描绘了美丽的女性,但李白更关注历史与命运的交织,而杜甫则更强调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美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鉴赏辞典》
- 《李白诗选》
- 《中国古代美女传说》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