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约秀才》
时间: 2025-01-04 10:02: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崔约秀才》
作者:贾岛 〔唐代〕
归宁仿佛三千里,
月向船窗见几宵。
野鼠独偷高树果,
前山渐见短禾苗。
更深栅锁淮波疾,
苇动风生雨气遥。
重入石头城下寺,
南朝杉老未干燋。
白话文翻译
归家路途仿佛有三千里,
几个月夜我在船窗下看见月光。
野鼠独自偷取高树上的果实,
前面的山渐渐显露出短短的禾苗。
夜更深了,栅栏锁住了急流的淮水,
芦苇在风中摇动,雨意渐浓而遥远。
再次走入石头城下的寺庙,
南朝的杉树依旧老去,却没有被烧毁。
注释
- 归宁:指回家,宁是家乡的意思。
- 仿佛:似乎,看来。
- 几宵:几夜,指时间的推移。
- 野鼠:指野生的老鼠,象征小偷。
- 短禾苗:新长出的稻谷幼苗。
- 栅锁:栅栏锁住。
- 淮波:淮河的波涛。
- 苇动:芦苇摇曳。
- 雨气:雨的气息。
- 石头城:古城,指城墙是石头建成的。
- 南朝:指南朝时期,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贾岛(779年-843年),唐代诗人,与王维并称,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诗风清新隽永。他的诗作常融合哲理与自然,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贾岛与崔约的分别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归乡的思考与感慨。诗中通过自然景象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化。
诗歌鉴赏
《送崔约秀才》是一首典型的唐代送别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故乡的思念。开篇的“归宁仿佛三千里”便勾勒出漫长的归家路,暗示了距离的遥远和思乡的情绪。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月光、野鼠和禾苗等自然景物,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尤其在“更深栅锁淮波疾”一句中,夜色的加深与淮水的急流形成鲜明对比,营造了一种急促而又静谧的氛围。
最后两句“重入石头城下寺,南朝杉老未干燋”则将情感引向深沉,回到寺庙,重温往日的宁静与安详,同时南朝的杉树象征着历经岁月的沧桑,给人以无尽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厚,意象丰富,展现了贾岛细腻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宁仿佛三千里:归家的路途似乎有三千里之遥,表明他对故乡的向往。
- 月向船窗见几宵:几夜以来,月光透过船窗照射进来,体现了孤独与思考。
- 野鼠独偷高树果:小野鼠独自偷取高树上的果子,暗示小偷的无所不在,生活的不易。
- 前山渐见短禾苗:前方的山上,稻谷苗渐渐显露,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更深栅锁淮波疾:夜深了,栅栏锁住了急流的淮水,展现宁静与动荡的对比。
- 苇动风生雨气遥:芦苇在风中摇曳,远处似有雨意,诗意氛围逐渐浓厚。
- 重入石头城下寺:重新走入石头城下的寺庙,回归宁静。
- 南朝杉老未干燋:古老的杉树仍在,未曾被火焚毁,象征着岁月的坚韧与不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归家比作漫长的旅程,强调情感。
- 拟人:苇动风生,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高树果”与“短禾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本诗主题围绕离别与思乡,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然变迁的感悟,展现了唐代诗人的情怀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高树果: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小偷的存在。
- 禾苗:象征生机与希望。
- 淮波: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急促。
- 杉树:象征岁月的沉淀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王维
- B. 贾岛
- C. 李白
-
“归宁仿佛三千里”中“仿佛”的意思是?
- A. 确定
- B. 似乎
- C. 不知
-
诗中提到的“南朝杉”代表什么?
- A. 新生命
- B. 古老与坚韧
- C. 离别的伤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山中送别》——李白
诗词对比: 贾岛的《送崔约秀才》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都是送别题材,但贾岛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细腻,而王勃则以豪放激昂的情感取胜,展现了友谊的广阔与人生的无常。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值得比较与研究。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贾岛及其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