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白阁默公》

时间: 2025-01-14 04:29:36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

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微云分片灭,古木落薪干。

后夜谁闻磬,西峰绝顶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
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微云分片灭,古木落薪干。
后夜谁闻磬,西峰绝顶寒。

白话文翻译:

我已经知道要回到白阁,远处的山在晚晴中显得分外美丽。
石室里人心宁静,冰潭里月影已经残缺。
微云逐渐散去,古木上落下了干枯的薪柴。
在后来的夜里,谁能听到钟声呢?西峰的顶端寒冷无比。

注释:

  • 白阁:指的是山中的一座阁楼,象征着隐逸与清静。
  • 石室:指石头做成的室内,寓意寂静和清净的环境。
  • 冰潭:指结冰的水潭,象征着寒冷和宁静。
  • :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象征着宗教或隐士的生活。
  • 西峰:指山的西边高峰,象征着孤寂和高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约779年-843年),唐代诗人,以其清新、简练的风格而著称。为了追求诗歌的完美,他常常在意境和用词上进行反复推敲,形成了“贾岛体”。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贾岛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诗中所描绘的山水意象,体现了他在宁静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内心安宁和孤独。

诗歌鉴赏:

《寄白阁默公》是一首表现隐士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展现了他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已知归白阁”透露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认可,白阁作为一个隐居之地,象征着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生活。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山远晚晴看”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山在晚霞映照下显得更加遥远和神秘。随着诗句的推进,石室内的宁静与冰潭中月影的残缺相映成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静谧与孤独。

“微云分片灭,古木落薪干”则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宁静的自然图景,微云消散,古木落下的干薪,仿佛是在描绘时间的流逝与静谧的隐士生活。

最后两句“后夜谁闻磬,西峰绝顶寒”将诗意推向更深的哲理思考,后夜的钟声无人听到,西峰的寒冷仿佛在暗示着孤独的隐士生活。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流露出诗人对孤独与宁静的深刻感悟,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知归白阁: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认同与向往。
  2. 山远晚晴看:描绘了山在傍晚晴天中呈现出的一种遥远美感。
  3. 石室人心静:表现出在石室中的人心灵宁静。
  4. 冰潭月影残:月影在冰潭中的倒影已经不完整,暗示时间的流逝。
  5. 微云分片灭:细小的云彩逐渐消散,象征着心境的开阔。
  6. 古木落薪干:古老的树木上落下的干柴,反映出一种静谧与沧桑。
  7. 后夜谁闻磬:夜晚的钟声无人倾听,象征孤独。
  8. 西峰绝顶寒:西边高峰的寒冷,暗示着高远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心情结合,形成意境的共鸣。
  • 对仗:如“微云分片灭,古木落薪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白阁、石室等象征着隐士的生活与内心的安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孤独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唐代文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独立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白阁:象征隐逸与清静。
  2. 石室:象征宁静的环境。
  3. 冰潭:象征寒冷与孤独。
  4. :象征宗教与隐士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阁”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隐逸
    • C. 战争
    • 答案:B
  2. 诗人对“西峰绝顶寒”的感受是?

    • A. 温暖
    • B. 寂寞
    • C. 热闹
    • 答案:B
  3. 诗中哪一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 A. 微云
    • B. 冰潭月影
    • C. 古木
    • 答案:B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贾岛诗文集》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作品: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居的生活,但王维更多地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贾岛则更突出隐士的孤独感。

粗略解读:

两首诗虽都反映隐逸生活,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王维的作品透出一丝温馨与和谐,而贾岛的则更显冷峻与孤寂,体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