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子正观察溪风亭》

时间: 2025-01-02 07:07:51

雅致园林景特奇,彩亭斜跨水沦漪。

影摇碎日浮霜簟,声触危栏倚钓丝。

岸帻不妨横醉榻,萦眉时复度新词。

溪山风月年年好,长与高人啸咏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雅致园林景特奇,
彩亭斜跨水沦漪。
影摇碎日浮霜簟,
声触危栏倚钓丝。
岸帻不妨横醉榻,
萦眉时复度新词。
溪山风月年年好,
长与高人啸咏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雅致的园林景象,亭子斜斜地跨在波光粼粼的溪水上,阳光的影子在水面上摇曳,像是打碎的霜花。溪水的声音轻轻碰触着危险的栏杆,靠着钓丝发出微弱的声响。岸边的帽子不妨碍我在醉榻上悠然自得,时不时在眉间萦绕着新的诗句。每年的溪山风月依旧美好,我总是与高人一同吟唱、抒怀。

注释:

  • 雅致:形容风景精致、优雅。
  • 沦漪:指水波荡漾,形容水面波光闪烁。
  • 碎日:阳光的影子在水面上摇曳,似乎破碎。
  • 霜簟:形容清晨露水凝结成霜,像是铺成的席子。
  • 危栏:高耸的栏杆,可能指亭边的栏杆。
  • 钓丝:钓鱼用的丝线,这里用来描绘细腻的环境。
  • :帽子,文中用以形容一种悠然的心态。
  • 啸咏:吟唱、抒怀,表达对自然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蔡向,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融入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张子正所建的观察溪风亭,诗人以此亭为题,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人雅士的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清幽雅致生活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观察溪风亭”为题,生动展现了一个宁静雅致的园林景象。开篇即以“雅致园林景特奇”引入,强调了环境的独特和精致。在整个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展现出一种高雅的生活态度。色彩斑斓的亭子斜跨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动态的影子和清幽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的和谐美。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岸帻不妨横醉榻”,既表现了对自然环境的放松与享受,也暗含了对世俗的淡泊,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诗的最后两句“溪山风月年年好,长与高人啸咏期”则进一步升华了诗中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与高人之间的志趣相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人相交的期盼,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情怀,彰显出一份淡然与从容。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雅致园林景特奇:描绘了园林的独特之美。
    • 彩亭斜跨水沦漪:亭子斜倚于水面,波光荡漾。
    • 影摇碎日浮霜簟:阳光的影子在水面上摇曳,仿佛打碎了霜花。
    • 声触危栏倚钓丝:溪水声轻轻碰触栏杆,仿佛与钓丝相依。
    • 岸帻不妨横醉榻:岸边的帽子并不妨碍我在醉榻上悠然自得。
    • 萦眉时复度新词:时常在心间萦绕着新的诗句。
    • 溪山风月年年好:每年的溪山风景依旧美好。
    • 长与高人啸咏期:期望与高人一同吟唱、抒怀。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光影比作霜花,形象生动。
    • 拟人:溪水声与栏杆的互动,使自然更具生命。
    • 对仗:如“溪山风月”与“高人啸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人雅士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追求清雅生活的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分析:

  • 园林: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 彩亭:代表着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水波: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阳光影子: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美好。
  • 高人:象征着理想人格和志趣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彩亭”是用来描述什么的?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建筑
    • C. 一种动物
  2. 诗中“岸帻不妨横醉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忧愁
    • B. 悠闲
    • C. 愤怒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 A. 对权力的渴望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高人相交的期盼
    • C.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注重孤独与内心的宁静。
  • 李白《庐山谣》: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与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