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千岩杂谣》

时间: 2025-01-14 09:16:49

平生中散七不堪,凤尘时时伴燕谈。

道士有神传火枣,故人无字入云蓝。

雨凉竹叶宜三酌,日落荷花倚半酣。

极欲扁秀南荡去,冷鸥轻燕略相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千岩杂谣
作者:姜夔 〔宋代〕

平生中散七不堪,
凤尘时时伴燕谈。
道士有神传火枣,
故人无字入云蓝。
雨凉竹叶宜三酌,
日落荷花倚半酣。
极欲扁秀南荡去,
冷鸥轻燕略相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作者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无法承受的事情,常常伴随的只有轻松的聊天和美好的回忆。他提到道士有神通,能传授火枣的技巧,而昔日的友人却没有留下文字,仿佛只在云端相逢。诗中的雨水带来的凉意使得竹叶更适合三次酌酒,夕阳西下时,荷花依偎在微醺的状态中。作者渴望向南方的秀丽景色漂荡而去,而冷鸥和轻燕似乎也彼此熟悉,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

注释:

  • 散七不堪:指生活中经历的七种不堪的事情,表达生存的艰难。
  • 凤尘:指高雅的谈话,类似于凤凰的尘埃,象征着优雅的生活。
  • 火枣:道士传授的技艺,暗指某种神秘的、特别的能力。
  • 云蓝:指高远而空灵的境界,可能暗示与故人的疏远。
  • 三酌:指饮酒三次,表现出一种惬意的生活状态。
  • 半酣:表示微醉的状态,既有愉悦又带有一丝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宋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著称,常常融合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姜夔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贡献,还在音乐上有深厚造诣。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南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动荡,使得许多文人心中充满了感伤与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次韵千岩杂谣》展现了姜夔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到的生活感悟。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作者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开头的“平生中散七不堪”,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奈与不堪,而后用“凤尘时时伴燕谈”带出一种对话的轻松与愉悦。整首诗在对比中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中意象丰富,雨凉的竹叶表现了自然的清新,日落的荷花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姜夔用“极欲扁秀南荡去”表达了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冷鸥轻燕略相谙”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令人感到心灵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平生中散七不堪:表达生活中经历的种种苦楚和不能承受的重负。
  2. 凤尘时时伴燕谈:对比苦楚与轻松的生活片段,显示出一种对话的乐趣。
  3. 道士有神传火枣:引入道士的神秘,象征着某种难以得知的知识。
  4. 故人无字入云蓝:友情的疏远,表达一种对昔日朋友的怀念。
  5. 雨凉竹叶宜三酌:自然的凉意使得饮酒更加惬意。
  6. 日落荷花倚半酣:描绘夕阳下微醉的宁静状态。
  7. 极欲扁秀南荡去:渴望逃离现实,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8. 冷鸥轻燕略相谙: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一种淡泊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凤尘”象征高雅的生活。
  • 对仗:如“雨凉竹叶宜三酌”与“日落荷花倚半酣”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让冷鸥和轻燕具有人性,使自然更生动。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友谊的怀念,展现了在困境中的淡然与追求自由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七不堪:象征生活的艰辛。
  • 凤尘:象征高雅与轻松的交谈。
  • 雨凉竹叶:象征清新的自然环境。
  • 日落荷花:象征美好而又惆怅的时光。
  • 冷鸥轻燕: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友情的怀念?
    A. 平生中散七不堪
    B. 故人无字入云蓝
    C. 日落荷花倚半酣
    D. 极欲扁秀南荡去

  2. 诗中提到的“凤尘”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高雅的谈话
    C. 自然的美好
    D. 友情的疏远

  3. “冷鸥轻燕略相谙”这一句的意思是:
    A. 朋友相聚
    B. 借景抒情
    C. 自然和谐
    D. 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姜夔的《次韵千岩杂谣》更显细腻与内敛。李白的作品常常充满豪情与壮志,而姜夔则在生活的点滴中体悟人生的哲理,展现出更加柔和的情感与思考。两者在表达情感时虽手法不同,但都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姜夔研究》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