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
时间: 2025-01-07 20:36: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枝歌》 作者:苏辙
舟行千里不至楚,
忽闻竹枝皆楚语。
楚言啁哳安可分,
江中明月多风露。
扁舟日落驻平沙,
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春并汲各无语,
齐唱竹枝如有嗟。
可怜楚人足悲诉,
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
耕田种麦畏狼虎。
俚人风俗非中原,
处子不嫁如等闲。
双鬓垂顶发已白,
负水采薪长苦艰。
上山采薪多荆棘,
负水入溪波浪黑。
天寒斫木手如龟,
水重还家足无力。
山深瘴暖霜露乾,
夜长无衣犹苦寒。
平生有似麋与鹿,一旦白发已百年。
江上乘舟何处客,
列肆喧哗占平碛。
远来忽去不记州,
罢市归船不相识。
去家千里未能归,
忽听长歌皆惨栖。
空船独宿无与语,
月满长江归路迷。
路迷乡思渺何极,
长怨歌声苦凄急。
不知歌者乐与悲,
远客乍闻皆掩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舟行于长江的旅客,途经楚地,听见竹枝歌声,感受到楚人的悲苦与生活艰辛。诗人通过描写楚地的风景与人情,表达了对远离家乡的思念和对楚人生活状态的同情。舟行千里却未能抵达楚地,耳畔却回响着楚人的歌声,歌声中夹杂着无奈和哀伤。诗人反思了楚人的生活,既有丰年却又充满艰辛,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与无奈。
注释
- 竹枝:指竹子枝叶,象征楚地的自然环境,也指民歌的曲调。
- 楚语:指楚地的方言。
- 啁哳:形容鸟鸣声,意为啁啾。
- 平沙:指平坦的沙滩。
- 连春:指春季的连绵不绝。
- 俚人:指乡土人,民间百姓。
- 负水采薪:形容艰苦的生活,负担着水和柴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翁,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与兄长共同被誉为“苏门四学士”。苏辙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和对普通百姓的同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楚地风光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诗歌鉴赏
苏辙的《竹枝歌》以轻快的竹枝歌声引入,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但随着诗句的深入,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忧伤与无奈。诗人以舟行千里为引,虽未抵达楚地,耳边却响起了楚人的歌声,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愈加显著。特别是“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一联,表现了诗人对楚人生活的深切同情与思考,尽管丰收的岁月,却依然充满了苦楚。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揭示了人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农民的艰辛和乡土文化的独特性,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的关怀。诗中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使得《竹枝歌》不仅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舟行千里不至楚”,意为即使航行千里也未能抵达楚地,显示出旅途的艰辛。
- “忽闻竹枝皆楚语”,耳边响起的竹枝歌声,传达出楚地的地方文化。
- “楚言啁哳安可分”,楚人的歌声如啁啾鸟鸣,难以分开,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
-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舟行千里”形象地表现了旅途的遥远和艰难。
- 拟人:通过“竹枝歌声”将自然与人文情感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楚人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探讨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苦与乐,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邃。
意象分析
- 竹枝:象征楚地的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
- 明月:常与思乡之情相连,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江水: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人类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楚语”指的是什么?
- A. 楚地的方言
- B. 楚国的历史
- C. 楚国的风俗
- D. 楚国的地理
-
诗人通过“舟行千里”的描写想表达什么?
- A. 旅游的乐趣
- B. 旅途的艰辛
- C. 船的速度
- D. 水的深度
-
诗中“可怜楚人足悲诉”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楚人生活的同情
- B. 对楚人欢乐的赞美
- C. 对楚人风俗的批评
- D. 对楚人的尊重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加直接而简练,情感浓烈。
- 杜甫的《春望》:在描绘战乱背景下的生活艰辛,与苏辙的表现手法相似,但情感更加强烈和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分析与解读。
- 《诗词鉴赏指南》:关于古诗词的赏析方法与技巧。
- 《苏辙文集》:苏辙的诗文作品及其生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