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守最忧农,往来思虑忡。
半时半刻里,一饭一茶中。
饥溺真犹己,恫在厥躬。
天高元听下,一念岂难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困境的深切忧虑。他作为守官的角色,心中常常充满了对农民生活的思考与忧虑。在短暂的时间和简单的一顿饭、一杯茶中,他感受到饥饿与困苦的真实感受,仿佛这些痛苦就是他身上所承受的。即使在高天之上,关心农民生活的念头也并非难以实现。
注释
- 老守:指的是年长的守官,有责任看守和管理地方事务。
- 忧农:忧虑农民的生活状况。
- 往来思虑忡:指频繁地思考和忧虑。
- 半时半刻里:短暂的时间。
- 一饭一茶中:比喻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饮食。
- 饥溺真犹己:表达对饥饿和困苦的真实体会。
- 恫在厥躬:内心的恐惧与担忧。
- 天高元听下:即使在高处,仍然可以倾听到下方的苦难。
- 一念岂难通:一念之间是可以理解和关心他人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聚焦于民生疾苦,反映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时期正值农民生活艰辛,因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而导致的饥荒现象频繁出现。诗人作为官员,深感自己对民众的责任,以诗歌表达对农民困境的关切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诸丈 其十》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计的深切关注,透过简洁的日常生活描写,展现了一个守官的内心挣扎与忧虑。诗中“老守最忧农”一句,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诗人身份及其内心的责任感。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半时半刻里,一饭一茶中”,展现了即便在短暂的休息片刻中,诗人也不忘思虑农民的困苦。
“饥溺真犹己”则是一种强烈的共情表现,诗人将农民的痛苦视作自己的痛苦,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最后两句“天高元听下,一念岂难通”则是对农民困境的反思与希望,强调了即使身处高位,仍应倾听下层人民的声音与苦楚,体现了诗人希望改变现状的决心和信念。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句式和深邃的情感,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使人感受到一种悲悯之情,促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守最忧农:年长的守官最为忧虑的是农民的生活。
- 往来思虑忡:他在来来往往的思考中,心情沉重。
- 半时半刻里,一饭一茶中:在短暂的时间里,简单的一餐中,他感受到农民的苦难。
- 饥溺真犹己:饥饿与困苦的感受仿佛是自己的。
- 恫在厥躬:内心的恐惧与自责。
- 天高元听下:即使在高高的地方,仍然可以听到苦难的声音。
- 一念岂难通:只要有心,就能理解和关注他人。
修辞手法
- 对比:高位与低位的对比,强调关心农民的重要性。
- 比喻:用“饥溺”比喻农民生活的艰辛,增强情感的共鸣。
- 排比:在描述时间和饮食时,通过排比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表达对农民生活的忧虑,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底层的深切关怀,倡导人们关注和理解他人的苦难,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农:象征着劳动者与他们的生存状态,代表社会的基础。
- 饥溺:象征着生存的困境,反映人们在艰难生活中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吴潜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本诗主要表达了对哪类人群的关切?
A. 官员
B. 商人
C. 农民
D. 学者 -
“饥溺真犹己”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私
B. 无所谓
C. 共情
D. 冷漠
答案:1.B 2.C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白居易《卖炭翁》:通过具体人物描写,反映社会底层的生活困境。
诗词对比
- 吴潜《苦雨吟十首》与杜甫《春望》:两者都关心民生,但杜甫更侧重于国家的兴衰,而吴潜则更关注个体的生活状态。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吴潜及其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