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和韵,己未八月十日郊行)》
时间: 2024-12-29 02:38: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和韵,己未八月十日郊行)
作者: 吴潜 〔宋代〕
野思浩难收,坐看渔舟度远洲。
芦苇已凋荷已败,风飕。
桂子飘香八月头。
归计这回酬,犹及家山一半秋。
虽则家山元是客,浮休。
有底欢娱有底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天郊游时的感慨和思绪。面对浩瀚的野外思绪难以收回,只能静静地看着渔船驶过遥远的小岛。野外的芦苇已凋谢,荷花也已枯败,微风吹拂,带来桂花的香气,八月的初头。归来的计划却是无奈,只能在家乡的秋色中找一半的慰藉。虽然我的家乡本是客地,但我仍然在此逗留。内心有欢娱也有忧愁。
注释:
- 浩:广阔、广大,此处指思绪多而难以收拾。
- 度:经过、渡过。
- 飕:形容风声,轻微而迅速的风声。
- 桂子:指桂花,代表秋天的香气。
- 酬:报答、回报,这里指归来的计划。
- 浮休:漂泊、闲散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字次龙,号澄江,宋代诗人,擅长词和诗,风格清新自然,常描绘田园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己未年(即公元1179年)的八月,诗人外出郊游,正值秋季,面对自然的变化,感受到离家和归属的复杂情感,故而作此诗表达心中所思。
诗歌鉴赏:
这首《南乡子》以其清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秋日郊游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在自然景观中对人生和归属感的沉思。开篇便以“野思浩难收”引入,表现出诗人面对广阔自然时的迷茫和思绪的纷乱,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接着通过“坐看渔舟度远洲”,展现出诗人对远方的渔舟的关注,似乎在思索着归属与漂泊。
“芦苇已凋荷已败,风飕”一句,生动地描绘出秋天的景象,凋谢的芦苇和败落的荷花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凋零的感觉,而“风飕”则将这一切的寂静与孤寂感进一步强化。随后“桂子飘香八月头”一句,转而带来一丝温暖的气息,桂花的香气在空中弥漫,似乎在提醒诗人即使在秋天,也有美好的东西存在。
“归计这回酬,犹及家山一半秋”,诗人面对归途的思考,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与归属感。尽管家乡对他而言是客地,但他仍然在此寻找属于自己的欢娱与愁绪。整首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归属以及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野思浩难收”:面对广阔的自然,思绪如潮水般难以控制。
- “坐看渔舟度远洲”:静静地观察渔舟在遥远的洲上行驶,带有一种遥远与孤独的情感。
- “芦苇已凋荷已败,风飕”:秋天已然来临,花草凋零,风声轻拂,营造出一种萧条的景象。
- “桂子飘香八月头”:暗示秋天的到来,桂花的香味让人感到一丝温暖。
- “归计这回酬,犹及家山一半秋”:归来的思绪,心中对家乡的挂念与向往。
- “虽则家山元是客,浮休”:即使家乡对我来说是客地,我仍旧在此停留,流露出一种无奈。
- “有底欢娱有底愁”:在这一片秋景中,内心充满了欢愉与忧愁的复杂情感。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桂子飘香”比喻着秋天的美好。
- 拟人手法,以“芦苇已凋荷已败”表现秋天的萧条。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此诗探讨了人对自然的感受、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思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野思:象征着人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 渔舟:象征着远方与漂泊,隐喻着人生的无常。
- 芦苇、荷花: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与转瞬即逝。
- 桂子:象征着秋天的温暖与美好,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桂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水草
B. 桂花
C. 野菊花 -
诗人对家乡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充满热爱
B. 视为客地
C. 完全无感 -
诗中“风飕”所表达的情感是? A. 喜悦
B. 萧条与孤寂
C. 急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对人生的思考。
- 李白《月下独酌》:关于孤独与思考的诗歌。
诗词对比:
- 比较吴潜的《南乡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李清照更多侧重于个人情感,而吴潜则更关注自然与人生哲理。
- 李清照的作品情感细腻,充满女性的柔情,而吴潜则以清新的笔触描写自然,表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吴潜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