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五司马赴任硖州兼寄崔使君》
时间: 2025-01-01 15:40: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刘五司马赴任硖州兼寄崔使君
——白居易
位下才高多怨天,
刘兄道胜独恬然。
贫于扬子两三倍,
老过荣公六七年。
笔砚莫抛留压案,
箪瓢从陋也销钱。
郡丞自合当优礼,
何况夷陵太守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好友刘五即将赴任硖州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刘兄虽才高八斗,却常常受到嫉妒,而他却能安然自若。相比于扬子(扬州的士人),刘五生活得更为贫困;而且在年纪上,刘五已比荣公(荣华的士人)要大了六七岁。诗人劝刘五不要抛弃桌上的笔墨,虽然生活清贫,但依然可以过得有尊严。最后,他表达了对郡丞(地方官)的期待,认为刘五能够受到应有的优待,何况他即将任职的夷陵太守是个明理之人。
注释
- 位下:指官职低微的情况。
- 恬然:安然自得,不为外物所扰。
- 贫于扬子:指生活贫困,扬子是指扬州的士人,通常生活较为富足。
- 荣公:指荣华富贵的士人。
- 笔砚:指书写的工具,象征文化和学识。
- 箪瓢:指简单的生活器具,象征贫困。
- 优礼:礼遇、优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关注民生的题材而著称,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白居易的诗风朴实,易于理解,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的晚年,刘五是他的好友,诗中表达了对刘五即将赴任的祝福与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仕途艰难的感慨。白居易在此处借用个人经历,反映出当时士人的困境与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面上看似简单的送别诗,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社会思考。诗人以刘五的境遇为切入点,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深刻理解。诗中提到刘五虽然才华出众,但却常常遭受嫉妒和冷落,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普遍现象。白居易通过对比,指出刘五的贫困与扬州士人的富裕,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困境,显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同情。
在情感的渲染上,诗人用“笔砚莫抛留压案”来传达出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应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而“郡丞自合当优礼”则体现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朋友的祝福,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白居易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经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位下才高多怨天:身处低位却才华出众,常常遭到天命的不公。
- 刘兄道胜独恬然:刘兄道胜却能安然处之,不为外界所扰。
- 贫于扬子两三倍:生活贫困,远不及那些扬子的士人。
- 老过荣公六七年:年纪上比荣公大出六七岁,暗示世事无常。
- 笔砚莫抛留压案:劝告刘五不要放弃自己的学问和理想。
- 箪瓢从陋也销钱:即使生活简单,但依然要懂得珍惜。
- 郡丞自合当优礼:对未来的期待,认为他将受到应有的礼遇。
- 何况夷陵太守贤:更何况他即将任职的地方官是一位贤明之人。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刘五与扬子、荣公,突出刘五的境遇与才华的落差。
- 隐喻:笔砚和箪瓢分别象征着学术与生活的简陋,体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刘五的送别,传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与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展现了士人在仕途上的无奈与困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笔砚:象征知识和文化,代表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箪瓢:象征简单的生活,反映出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 郡丞与太守:象征官职的尊贵与理想的寄托,体现了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刘五的生活贫困,和哪个地方的士人做对比?
- A. 洛阳
- B. 扬州
- C. 长安
- D. 杭州
-
“笔砚莫抛留压案”这句中,诗人想表达什么?
- A. 不要放弃知识
- B. 不要放弃朋友
- C. 不要放弃财富
- D. 不要放弃家庭
-
白居易希望刘五在新的任职中能得到怎样的对待?
- A. 忽视
- B. 优礼
- C. 责难
- D. 拒绝
答案
- B. 扬州
- A. 不要放弃知识
- B. 优礼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甫之任蜀州》——王之涣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盼。不同之处在于王维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而白居易则更关注于人情与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