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楚世家 张嵲 〔宋代〕
丧归荆楚痛遗民,修好行人继入秦。 不待金仙来震旦,君王已解等冤亲。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楚国灭亡后,荆楚的遗民深感痛苦,但修好的使者仍继续前往秦国。不必等到佛教的金仙来到中国,君王已经能够平等对待冤家和亲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丧归:指楚国灭亡。
- 荆楚:古代楚国的别称。
- 遗民:指楚国灭亡后的幸存者。
- 修好:指修复两国关系。
- 行人:使者。
- 金仙:佛教中的高级神祇。
- 震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 冤亲:冤家和亲人,指敌对和友好的关系。
典故解析:
- 金仙来震旦:指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文潜,号南轩,南宋初年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也有反映时事的作品。此诗通过对楚国灭亡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初年,当时南宋政权刚刚建立,对北方金国的威胁感到忧虑。诗中通过对楚国灭亡的回顾,隐喻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楚国灭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首句“丧归荆楚痛遗民”直接点出了楚国灭亡给遗民带来的痛苦,而“修好行人继入秦”则暗示了即使在痛苦中,人们仍在努力修复与秦国的关系,寻求和平。最后两句“不待金仙来震旦,君王已解等冤亲”则表达了作者对君王能够超越恩怨,平等对待敌友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丧归荆楚痛遗民”:直接描述了楚国灭亡后的悲惨景象,遗民的痛苦心情。
- 第二句“修好行人继入秦”:表明即使在痛苦中,人们仍在努力修复与秦国的关系,寻求和平。
- 第三句“不待金仙来震旦”:暗示了佛教传入中国前,君王已经能够超越宗教的影响,实现和平。
- 第四句“君王已解等冤亲”:表达了作者对君王能够平等对待敌友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丧归荆楚”与“修好行人”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比喻:“金仙来震旦”比喻佛教传入中国,暗示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和平与宽容。通过对楚国灭亡的回顾,作者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君王能够超越恩怨,平等对待敌友的赞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荆楚:象征楚国的文化和历史。
- 遗民:象征楚国灭亡后的幸存者,他们的痛苦反映了历史的残酷。
- 金仙:象征佛教文化,暗示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丧归荆楚”指的是什么? A. 楚国灭亡 B. 楚国迁都 C. 楚国战争 D. 楚国复兴
-
“修好行人继入秦”中的“行人”指的是什么? A. 商人 B. 使者 C. 旅行者 D. 官员
-
“不待金仙来震旦”中的“震旦”指的是什么? A. 印度 B. 中国 C. 日本 D. 朝鲜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战争的残酷 B. 和平与宽容 C. 历史的反思 D. 文化的交流
答案:1. A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对江南风光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嵲的《读楚世家》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但张嵲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君王的赞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嵲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