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四年五月再游》

时间: 2025-01-17 09:29:21

旧时曾此觅仙缘,一别于今四十年。

白发重来嗟老矣,青山九锁故依然。

肩舆直入松閒路,洗耳还听涧底泉。

幽兴未阑吟未就,半峰斜日下平川。

意思解释

庆元四年五月再游

作者:赵公硕 〔宋代〕


原文展示:

旧时曾此觅仙缘,一别于今四十年。
白发重来嗟老矣,青山九锁故依然。
肩舆直入松閒路,洗耳还听涧底泉。
幽兴未阑吟未就,半峰斜日下平川。


白话文翻译:

过去我曾在这里寻求仙缘,今天再来已经四十年了。
白发渐生,感叹自己已老,然而青山依旧如昔。
肩舆直接走入松林小路,洗耳静听涧底的泉水声。
幽静的兴致未尽,吟唱的诗句还未完成,
斜阳洒在半峰之上,照耀着平坦的川地。


注释:

  • 仙缘:寻求与仙人或神仙的缘分,指对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向往。
  • 一别于今四十年:指离开此地已有四十年。
  • 白发重来嗟老矣:再次回到此地,感叹自己已是白发苍苍。
  • 九锁:形容青山仍然被重重锁住,意指依旧如故。
  • 肩舆:古代一种用人抬的轿子。
  • 松闲路:松树环绕的小路,给人以幽静之感。
  • 洗耳:意指静心倾听。
  • 幽兴:幽静的兴致或情趣。

典故解析:
“仙缘”与“白发”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象征着对理想与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中提到的“四十年”则反映出人们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公硕,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庆元四年,可能是诗人重游故地,感慨人生变迁,表达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重游故地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有对自然景色的依恋。诗的开头“旧时曾此觅仙缘”引出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四十年的时光仿佛一瞬而过,白发的增生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接着,诗人借助青山的恒久不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与思索。

“肩舆直入松闲路,洗耳还听涧底泉”两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松林小路与涧水声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渴望。最后,半峰斜阳与平川的描写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和未尽的兴致,仿佛在告诉我们,尽管岁月已逝,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仍然在继续。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时间的反思和对自然的赞美,语言清新,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旧时曾此觅仙缘”:回忆过去寻求理想与梦想的经历。
    • “一别于今四十年”:时间的流逝与距离的遥远。
    • “白发重来嗟老矣”:感叹自己已老,白发苍苍。
    • “青山九锁故依然”:自然依旧如昔,象征永恒。
    • “肩舆直入松闲路”:描绘轻松自在的游赏过程。
    • “洗耳还听涧底泉”:强调对自然声音的倾听与享受。
    • “幽兴未阑吟未就”:表达未尽的诗情与兴致。
    • “半峰斜日下平川”:画面生动,传达出宁静的美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山比作锁,强调其稳固与永恒。
    • 拟人:通过“洗耳”赋予听觉动作以生动的形象。
    • 对仗:如“青山九锁”和“白发重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生的感悟,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与人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自然的恒久与不变,代表理想与精神追求。
  • 白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类的衰老,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 松林与涧水:代表静谧与自然的和谐美,反映诗人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重游故地时感慨了多少年? A. 20年
    B. 30年
    C. 40年
    D. 50年

  2. 诗中提到的“肩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古代交通工具
    C. 一种饮品
    D. 一种植物

  3. 诗中“洗耳”意指什么? A. 洗耳朵
    B. 静听自然声
    C. 享用美食
    D. 进入梦乡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但风格上更为豪放,而赵公硕的诗则更显细腻与沉思,二者在表达上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研究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