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

时间: 2024-09-19 21:14:49

夜雨有残滴,秋碪无绝声。

得诗旋已忘,觅睡固难成。

壮志悲垂老,归耕愿太平。

发春才属尔,岁事又峥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雨有残滴,秋碪无绝声。
得诗旋已忘,觅睡固难成。
壮志悲垂老,归耕愿太平。
发春才属尔,岁事又峥嵘。

白话文翻译:

夜雨还在滴落,秋虫的鸣叫声没有停止。
写了诗句却很快忘记,想要入睡却很难做到。
壮志未酬已感到老去,归隐田园希望能太平安宁。
春天的气息刚刚开始,你的岁月却又显得波澜起伏。

注释:

字词注释:

  • 夜雨:指夜晚下的雨,象征着孤独和思绪。
  • 残滴:指雨水的余滴。
  • 秋碪:秋天的虫鸣,常用来表现萧瑟的气氛。
  • 得诗旋已忘:写完诗句后,转瞬即忘,表达对诗歌的无奈与失落感。
  • 觅睡固难成:想要入睡却很难,体现了内心的忧虑。
  • 壮志悲垂老:壮志未酬,已感到衰老的悲伤。
  • 归耕:回归田园,隐居生活的愿望。
  • 岁事又峥嵘:岁月似乎又充满波折与坎坷。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明显的典故,但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常在古诗中出现,反映了士人对于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一生致力于复兴国家,作品多反映其忧国忧民的情怀。陆游的诗歌风格清新、豪放,颇具个性。

创作背景:

《夜雨》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国力衰弱、战乱频繁之时。诗人虽心怀壮志,但见时局堪忧,感慨万千,诗中流露出对过往青春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夜雨》是一首反映陆游晚年心境的作品,通过夜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对话,以及对人生的哲思。开篇“夜雨有残滴”,即以自然景象引入,营造出幽静而略显凄凉的氛围,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接着,秋虫的鸣叫声与夜雨的细滴相映衬,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又悲凉的意境。

诗中的“得诗旋已忘”,展现了诗人对创作的无奈,虽有才情,却难以把握灵感,反映出他对岁月流逝的深刻感受。而“觅睡固难成”,则表达出心中忧虑难以释怀,无法安眠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个人的,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动荡带来的普遍焦虑。

“壮志悲垂老”的描写,深切地流露出陆游内心的悲痛与无奈,壮志未酬,老去的无奈让他感到无比凄凉。“归耕愿太平”则体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愿望是对战乱年代的强烈反思和渴望。

最后两句“发春才属尔,岁事又峥嵘”,以春天的到来作结,暗示着希望与新生,但同时又指出世事的复杂与艰难,令人深思。整首诗在夜雨的背景下,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夜雨有残滴:描绘出夜晚细雨的滴落,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2. 秋碪无绝声:秋虫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暗示着生命的延续。
  3. 得诗旋已忘:写下的诗句转瞬即逝,表现出对创作的无奈感。
  4. 觅睡固难成:入睡变得困难,反映了内心的焦虑。
  5. 壮志悲垂老:壮志未酬,感到老去的悲伤。
  6. 归耕愿太平:希望归隐田园,寻求内心的平静。
  7. 发春才属尔:春天才刚刚来临,象征新生的希望。
  8. 岁事又峥嵘:岁月却是波澜起伏,暗示生活的艰辛。

修辞手法:

  • 比喻:夜雨与秋虫,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虑。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秋虫的鸣叫声与自然的细雨相互映衬,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社会的忧虑,展现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通过自然意象,反映出内心的挣扎与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雨:象征孤独与失落,传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 秋碪:秋虫的鸣叫,传达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声音。
  • 壮志:代表理想与抱负,反映出人生的追求。
  • 归耕:象征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夜雨有残滴”所传达的情感是? A. 宁静
    B. 孤独
    C. 欢乐
    答案:B

  2. “觅睡固难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A. 安详
    B. 焦虑
    C. 满足
    答案:B

  3. 诗中“壮志悲垂老”反映了什么主题? A. 对青春的怀念
    B. 对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陆游的《夜雨》与杜甫的《秋夕》均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陆游在夜雨中感受到孤独,而杜甫则通过秋夕的景象表达对人生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相似,却在意象与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