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寒食日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休日文书得小闲,试寻高处凭阑干。
落花芳草不胜恨,细雨斜风都是寒。
白话文翻译:
在闲暇的假日里,写完文书后得到了小小的空闲,试着去高处凭栏眺望。
落花和芳草让我无法忍受心中的怨恨,细雨和斜风带来了一阵阵寒意。
注释:
- 休日:指的是休息的日子。
- 文书:指写的文章或信件。
- 高处:指高楼或高台。
- 凭阑干:靠在栏杆上。
- 落花芳草:指春天的花朵和草,象征美好而逝去的事物。
- 不胜恨:无法承受或忍受的怨恨。
- 细雨斜风:形容天气阴冷潮湿。
典故解析: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源于春秋时期的寒食令,纪念介之推。此节日的特点是禁止生火做饭,吃冷食,由此带有一种凄凉和怀旧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在诗词创作上有一定的影响力,风格多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寒食日》创作于寒食节期间,正值春季,诗人在休闲之时,感受到自然的凄凉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郑刚中的《寒食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寒食节的独特氛围和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的开头,诗人通过“休日文书得小闲”引入,展现了一种轻松的状态,但随即通过“试寻高处凭阑干”的动作,反映出诗人的思考和对外界的关注。
在“落花芳草不胜恨”一句中,诗人以落花和芳草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怨恨。细雨和斜风的描写则进一步增强了寒冷的氛围,给人一种清冷、凄凉的感觉。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呼应了寒食节的主题,反映了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休日文书得小闲:在假日中完成了文书,得到了片刻的闲暇。
- 试寻高处凭阑干:试图去高处的地方,倚靠在栏杆上向外眺望。
- 落花芳草不胜恨:眼前的落花和芳草让人感到无法忍受的怨恨,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已经逝去。
- 细雨斜风都是寒:细雨伴随着斜风,带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进一步渲染了诗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自然现象(细雨、斜风)形象化,增加了情感的感染力。
- 对仗:如“落花芳草”和“细雨斜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落花和芳草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生命无常的反思,结合寒食节的氛围,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花: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带有哀伤的情感。
- 芳草: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但在此诗中与“落花”结合,形成对比,表达失落。
- 细雨:渲染了寒冷的氛围,象征着孤独与凄凉。
- 斜风:增强了环境的寒冷感,进一步加深诗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寒食节
- C. 端午节
- D. 春节
- 诗人通过哪种自然现象表达了寒冷的感觉?
- A. 太阳
- B. 细雨
- C. 月光
- D. 雪
- “落花芳草不胜恨”中的“恨”主要指什么?
- A. 对他人的怨恨
- B. 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 C. 对爱情的失落
- D. 对自然的感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相比,郑刚中的《寒食日》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豪放与壮阔。两者都以自然为背景,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郑刚中更显得柔和与忧伤,而李白则更加豪迈与奔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