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草行》
时间: 2025-01-14 05:26: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马草行
作者: 黎承忠 〔清代〕
荒城斗大山之陬,
健儿十万横戈矛。
三更传谕徵马草,
里胥持符下乡堡。
排户输草行给钱,
小民汗血官犹怜。
眼看刍草如山积,
城中载运夜不眠。
谁知刍草散满野,
竞刈新麦来秣马。
可怜麦熟未登场,
马病肥死人逃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凉的城镇,边缘的山上有十万健壮的士兵手握武器。凌晨时分,传来了征集马草的命令,地方官吏持符下乡去找草料。百姓们排着队将草送去换钱,虽然身心疲惫,但官府仍对他们表示怜悯。眼看着草料如山般堆积,城中为了运送草料而彻夜不眠。然而,谁能想到草料已经散落在田野中,农民们却在收割新麦来饲养马匹,令人心痛的是,麦子虽然成熟却未能收割,马匹因饲料不足而生病,甚至导致人们逃亡。
注释:
- 斗大:形容非常大的样子。
- 横戈矛:指士兵手持的武器。
- 里胥:古代地方的官吏,负责地方事务。
- 排户:指百姓排队。
- 汗血:形容艰辛工作。
- 刍草:动物的饲料,主要是草。
- 秣马:喂马。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描绘边区征集马草的场景,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诗中提到的“十万健儿”反映出战乱时期士兵的数量庞大,暗示了国家的危机;而“马病肥死人逃亡”则揭示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生存困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黎承忠,清代诗人,他的作品多以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为主,风格严谨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马草行》创作于清代动荡时期,反映了当时战乱带来的民生困苦,尤其是对农民和士兵的双重影响。
诗歌鉴赏:
《马草行》是一首深刻反映战乱时期民生困苦的诗作。诗人在开篇描绘了荒凉的城镇与强大的士兵,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通过“三更传谕徵马草”的描写,展现了官府对草料的急迫需求,反映出战时资源的紧张。排队输草的小民用“汗血”换取微薄的报酬,虽遭受艰辛却依然表现出对官府的依赖与期待。
诗中“眼看刍草如山积”一语,形象地表现了草料的富余与百姓的辛劳,而“城中载运夜不眠”则强调了这种需求带来的疲惫与无奈。最后,诗人通过“可怜麦熟未登场,马病肥死人逃亡”一联,强烈地表达了战争对农民和马匹的双重灾难,既揭示了战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又表现了民众的悲惨命运,展现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荒城斗大山之陬:描述一个偏僻的荒凉城镇,背景设定。
- 健儿十万横戈矛:士兵数量庞大,暗示战争的激烈。
- 三更传谕徵马草:夜里发出征集马草的命令,紧迫的情况。
- 里胥持符下乡堡:官吏带着命令下乡,显示官方的指令。
- 排户输草行给钱:百姓排队送草,换取微薄的报酬。
- 小民汗血官犹怜:百姓辛苦,官府仍表示关心。
- 眼看刍草如山积:草料堆积如山,显示出资源的富余。
- 城中载运夜不眠:为了运送草料,城中人们忙碌不休。
- 谁知刍草散满野:草料散落在田野,意外的情况。
- 竞刈新麦来秣马:农民收割新麦来喂马,反映生存压力。
- 可怜麦熟未登场:麦子已经成熟却未能收获,悲哀的现实。
- 马病肥死人逃亡:马匹因饲料不足而生病,甚至有人逃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刍草如山积”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与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困境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荒城:象征着战乱带来的荒凉与无助。
- 健儿:代表着战士,象征着国家的力量与危机。
- 马草:象征着战争的需求与民众的负担。
- 新麦:象征着丰收的希望,却因战争而无法实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健儿”指的是?
A. 农民
B. 士兵
C. 商人 -
诗中的“刍草如山积”描绘了什么情景?
A. 农田丰收
B. 草料堆积
C. 战争胜利 -
诗中提到的“马病肥死人逃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A. 战争带来的疾病与死亡
B. 农民富裕
C. 牲畜健康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细腻;而黎承忠的《马草行》则更直接地呈现了社会的苦难,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人间疾苦的关心,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代诗词赏析》
- 《中国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