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尧峰》

时间: 2024-12-29 03:31:12

上尧峰接下尧峰,石路无尘满谷松。

行尽清溪人不见,万修篁里一声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下尧峰
作者: 闵华 〔清代〕

上尧峰接下尧峰,
石路无尘满谷松。
行尽清溪人不见,
万修篁里一声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下尧峰的自然风光。上尧峰与下尧峰相连,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没有尘土,山谷中松树繁盛。走到清澈的小溪尽头,连人影都看不见,只有在密密的竹林中传来一声钟声。

注释:

  • 尧峰:指的是山峰,可能与传说中的尧帝有关,象征高洁和隐逸。
  • 石路无尘:小路用石头铺成,清静无尘,体现了自然的纯净。
  • 满谷松:山谷中生满了松树,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 行尽清溪:走到清澈的小溪尽头。
  • 万修篁:指繁密的竹子。
  • 一声钟:传来一声钟声,可能是寺庙的钟声,增添了诗的宁静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闵华,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山水诗见长,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追求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尧峰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下尧峰》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尧峰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首句“上尧峰接下尧峰”,以简洁的结构引入,直接将读者带入山水之间,营造出一种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自然场景。随后“石路无尘满谷松”则进一步细化了景物,石路的干净无尘,与满谷的松树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自然的纯净和生机。

第三句“行尽清溪人不见”,通过清溪的描写,营造出一种人迹罕至的幽静之感;这种意境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也引发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最后一句“万修篁里一声钟”则通过转折,将静谧的山林与钟声相结合,反映出一种幽静而又神秘的氛围,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便在深山老林中,依然有信仰与灵性的存在。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世俗喧嚣的逃避,传达出一种淡泊、宁静、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尧峰接下尧峰:描绘了山峰的连绵起伏,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
  2. 石路无尘满谷松:石头路面清洁,山谷中松树繁茂,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3. 行尽清溪人不见:走到小溪的尽头,人影全无,表现出一种静谧的环境。
  4. 万修篁里一声钟:在茂密的竹林中,传来一声钟声,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上尧峰接下尧峰”与“石路无尘满谷松”之间的对称结构。
  • 意象:通过山、松、溪、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自然氛围。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下尧峰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尧峰:象征着高洁、隐逸的理想境地。
  • 石路:代表通往宁静与自然的道路。
  • 松树:象征坚韧与生命力。
  • 清溪:象征纯净与灵动。
  • 钟声:象征信仰与内心的平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上尧峰接下尧峰”中“上”和“下”指的是什么?

    • A. 山的高低
    • B. 山的两侧
    • C. 诗人的心情
    • D. 诗的结构
  2. 诗中“石路无尘”体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生活的繁华
    • B. 自然的宁静
    • C. 人的孤独
    • D. 文化的博大
  3. “万修篁里一声钟”表明了什么?

    • A. 生活的喧嚣
    • B. 自然的静谧
    • C. 人的忙碌
    • D. 诗人的感慨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闵华的《下尧峰》更注重于对自然静谧的描写,而王维则在山水中融入了人文情怀,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视角。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