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凡民兰亭卷子 其二》

时间: 2024-12-29 01:59:46

浮生难挹鲁灵光,风义羊求事渺茫。

两晋书亡王内史,六朝人剩沈东阳。

金仙次第辞西汉,宫女凭谁说上皇。

惆怅钟期来海畔,断琴弹落一天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浮生难挹鲁灵光,风义羊求事渺茫。
两晋书亡王内史,六朝人剩沈东阳。
金仙次第辞西汉,宫女凭谁说上皇。
惆怅钟期来海畔,断琴弹落一天霜。

白话文翻译:

浮生难以捕捉鲁迅的灵光,理想的风义与羊群寻求的事业都显得渺茫。
在两晋时期,王内史的书籍已亡,而六朝时期的人们只剩下沈东阳。
金仙们一个个辞别了西汉,宫女们又有谁能说起上皇的事呢?
惆怅中,钟期来到海边,断断续续的琴声仿佛落下了满天的霜。

注释:

字词注释:

  • :捧,取。
  • 鲁灵光:指鲁迅的灵光,象征才华与智慧。
  • 风义:风尚与义理。
  • 羊求:暗指羊群,象征平庸的追求。
  • 两晋:指东晋和西晋时期。
  • 王内史:王羲之的别称,内史是其官职。
  • 沈东阳:指沈约,代表了六朝的文化。
  • 金仙:指西汉时期的隐士或高人。
  • 上皇:指汉朝的皇帝。
  • 钟期:钟期是古代知音的代表,象征着音乐的完美。
  • 断琴:琴声断绝,象征失去。

典故解析:

  • 鲁灵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
  • 王内史:王羲之以书法著称,代表了书法的巅峰。
  • 沈东阳:沈约是南朝的著名文人,其作品流传至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子厚,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古诗词的创新而著称。袁枚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文学成就的感慨。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袁枚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的责任感。诗的开头以“浮生难挹鲁灵光”开篇,直接点明了人生的短暂与难以把握的智慧。接着借用历史典故,提到王羲之和沈约,表现了对人才流逝的惋惜。通过“金仙次第辞西汉”,诗人表达了对伟大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下无能为力的无奈。

“惆怅钟期来海畔”这一句,通过音乐和琴声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与落寞的氛围。钟期与断琴的结合暗示着知音难觅,艺术的孤独感。在音乐与历史的交织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怀念,更在时光流逝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力。

整首诗用典雅的语言,结合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袁枚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浮生难挹鲁灵光:浮生短暂,难以捕捉鲁迅的灵感。
  2. 风义羊求事渺茫:理想与追求显得无比渺小。
  3. 两晋书亡王内史:提及历史人物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已失。
  4. 六朝人剩沈东阳:六朝的文化仅剩沈约的影响。
  5. 金仙次第辞西汉:隐士们纷纷告别西汉时代。
  6. 宫女凭谁说上皇:宫女们能说的关于皇帝的事已无多。
  7. 惆怅钟期来海畔:钟期来到海边,感到惆怅。
  8. 断琴弹落一天霜:琴声断续,仿佛落下满天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浮生”比喻人生的短暂。
  • 对仗:如“金仙次第辞西汉”,结构工整。
  • 意象:琴声、霜等意象营造出孤独与惆怅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回顾,传达了对才华与理想的渴求,同时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惆怅。诗人的情感深邃而复杂,体现了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光:象征智慧与才华。
  • 羊求:代表平庸的追求。
  • 琴声:象征艺术与知音。
  • :象征凋零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浮生难挹鲁灵光”中的“挹”是什么意思?
    A. 捕捉
    B. 失去
    C. 隐藏

  2. “金仙次第辞西汉”中的“金仙”指的是?
    A. 隐士
    B. 皇帝
    C. 武将

  3. 诗中提到的“钟期”象征什么?
    A. 知音
    B. 朋友
    C. 诗人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袁枚的《题沈凡民兰亭卷子》与王羲之的《兰亭序》,二者均表达了对历史与文化的追思,但袁枚更侧重于对现实的反思与感慨,而王羲之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袁枚诗文集》
  • 《清代文学概论》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