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晚步剑池
原文展示:
鸟宿人未宿,夜语空山清。
星自池底见,僧从林杪行。
悠然磐石上,坐待寺钟声。
白话文翻译:
鸟儿已经栖息,但人尚未回宿,夜间的对话在空旷的山中显得格外清晰。星星在池水的底下闪现,僧人从树林的边缘走出。静静地坐在磐石上,等待寺庙的钟声响起。
注释:
- 鸟宿:鸟儿栖息。
- 夜语:夜间的对话或声音。
- 空山:空旷的山。
- 星自池底见:星星在池水的底部映现出来。
- 僧从林杪行:僧人从树木的边缘走来。
- 悠然:悠闲、安宁的样子。
- 磐石:大石头,象征稳固和宁静。
- 寺钟声:寺庙里的钟声,通常用来报时或召唤。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而是通过自然景象和僧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夜晚的感悟和对禅宗思想的向往。诗中的“寺钟声”可以联想到佛教文化中钟声所带来的内心平静和反思。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闵华,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一次晚间散步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晚步剑池》以其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图景。诗的开头“鸟宿人未宿”展现了诗人对夜晚的细腻观察,鸟儿已经栖息,而人还未归宿,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类的匆忙。接着“夜语空山清”描绘出一种静谧的环境,夜间的声音在空旷的山中显得格外清晰,给人一种孤独而又宁静的感觉。随着“星自池底见”的描写,星星的倒影在池水中显现出一种深邃的美感,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诗的最后两句“悠然磐石上,坐待寺钟声”则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时间的等待表现得淋漓尽致,钟声的响起不仅是对时间的提醒,也是对内心的召唤,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鸟宿人未宿: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 夜语空山清:强调夜晚的宁静,夜空中的声音仿佛在与人对话。
- 星自池底见:表现出自然的美,星星的倒影让人感受到宇宙的广阔。
- 僧从林杪行:僧人的出现,增添了人文气息,也让人感到一种内心的平静。
- 悠然磐石上,坐待寺钟声:最后的静坐和等待,象征着一种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鸟宿人未宿”,展现出对比的美感。
- 意象:通过“鸟”、“星”、“僧”、“钟声”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宁静的夜晚场景,富有禅意。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体现了禅宗思想中的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理念。
意象分析:
- 鸟:象征自由和生命的流动。
- 星:代表希望与宇宙的广阔。
- 僧:象征智慧与内心的宁静。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精神的觉醒。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鸟宿人未宿”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自然的宁静
B. 人的忙碌
C. 生命的孤独
D. 以上皆是 - 诗的最后一句中,诗人坐在何处等待钟声?
A. 树下
B. 磐石上
C. 溪边
D. 湖畔 - 诗中提到的“夜语”指的是什么?
A. 人的对话
B. 动物的叫声
C. 自然的声音
D. 风的呼啸
- 诗中“鸟宿人未宿”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自然的宁静
答案:
- D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人的隐逸。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
诗词对比:
- 《晚步剑池》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山居秋暝》更加强调秋天的色彩与情感的深邃,体现了王维的诗歌风格;而《晚步剑池》则更多地表现了夜晚的宁静与思考的悠然,体现了闵华的细腻观察力。两者在意境和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但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思。
参考资料:
- 诗词相关书籍: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清代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