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时间: 2025-01-19 15:53: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
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
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
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歌颂了圣明的德政和安定的社会,表达了作者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天下间都在歌唱着这份安宁。秋天来临,气势如同大河奔腾,霜后精神奕奕,显得气势磅礴。德行高尚的人可以使国家强盛,任用贤才让国家如同长城般坚不可摧。如果君王能够领悟治安之道,那么安史之乱又有谁敢轻举妄动?
注释
字词注释
- 圣敬:圣明的统治者,指贤明的君主。
- 文思:指文化和思想,表示治国的理念和政策。
- 海寰:指整片天地,代表国家和社会的广阔。
- 洪河壮:形容气势如洪水般雄壮。
- 泰华狞:意指精神饱满且气势如虹,具有威严。
- 长城:比喻国家的防御力量,象征坚固和不可侵犯。
- 治安论:指治国安民的理论和策略。
典故解析
“安史之乱”是指唐代安禄山与史思明发起的叛乱,代表了国家动乱的历史事件,诗中提到此典故,旨在强调稳定治国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擅长律诗与骈文。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个人的情怀及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朝中后期,彼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国家处于动乱与恢复的交替阶段,诗人借此表达对太平盛世的渴望,以及对贤明统治的赞美。
诗歌鉴赏
杜牧的《咏歌圣德》是一首充满理想主义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深切期盼。诗中通过描绘宏伟的气势和强大的德行,强调了国家强盛的基础在于君主的明智与贤才的任用。诗的开头“圣敬文思业太平”直接点明了主题,赞美了贤君的德政和治理智慧。接下来,诗人以“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来描绘季节的变化和国家的气象,意象雄壮且富有力量,增添了诗的气势。最后两句更是深入人心,提醒君王若能领悟治理之道,便会让国家安定,不惧外敌,体现了诗人对政治智慧的推崇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敬文思业太平”:以圣明的德政和智慧,创造出太平的局面。
- “海寰天下唱歌行”:在广阔的天地间,人人都在歌唱这份安宁。
- “秋来气势洪河壮”:秋天来临,气势如同奔腾的大河,壮丽而豪迈。
- “霜后精神泰华狞”:经过霜冻之后,精神焕发,显示出威严的气势。
- “广德者强朝万国”:有宽广德行的人,可以使国家强盛,得到万国的尊重。
- “用贤无敌是长城”:任用贤才,使国家如长城般坚不可摧,保护无敌。
- “君王若悟治安论”:如果君王能够理解治国安民的道理,
- “安史何人敢弄兵”:那么在安史之乱中,又有谁敢轻举妄动呢?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例如,“气势洪河壮”将气势与大河相提并论,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君王若悟治安论”中,设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表达对贤明君主的赞美,以及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强调德行和智慧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德:象征着理想的统治者。
- 秋:代表变迁与收获的季节,寓意着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 洪河:象征着强大的国家气势。
- 长城:象征国家的坚固与安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安史之乱”是指哪个朝代的历史事件?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
诗中“广德者强朝万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A. 强大的军队
B. 高尚的品德和智慧
C. 经济的繁荣
D. 文化的传承 -
诗中“秋来气势洪河壮”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排比
D. 对仗
答案
- A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具有豪放的气势。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通过描绘边疆的壮丽,表现对国家安定的期待。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杜牧的作品侧重于理想的治国之道,而杜甫更关注现实中的苦难与忧虑,两者在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诗人对社会的不同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