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郡秋怀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4:42: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
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
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
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
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露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白话文翻译:
秋风吹入前面的树林,树上的高枝发出萧瑟的声响。
孤独的游子思念故乡,夜里醒来叹息,谁能理解他的心情?
即使在官场上有所成就,名声却无法立足,志向早已随岁月逝去。
五十岁时依然默默无闻,古人对此深感遗憾。
我一生假装外表华丽,实际上志向如同不羁的风。
未能获得真正的成就,时光却在寒暑之间悄然流逝。
物情自古如此,身处逆境时也随之而来。
我在悠远的沧江河边,遥望那白云的尽头。
露水下,霜也渐渐降临,泽中的草木也开始凋零。
兰草和艾草若不能分辨,那么又何必讲究芬芳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瑟:形容秋天的景象,悲凉而凄清。
- 游子:离乡在外的人,常用来指代思乡的人。
- 宦:做官,指参与官场。
- 无闻:没有声名,形容不被人所知。
- 兰艾:兰草和艾草,象征美好与平常。
典故解析:
- 古人深所疵:借古人的事例表达自己对无声无闻的自省,古人常被称颂,而自己却无所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字子容,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和沉郁顿挫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在郡秋怀二首》创作于张九龄担任地方官时,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失望和对故乡的思念。随着年岁渐长,他对世事的感慨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愈发明显。
诗歌鉴赏:
张九龄的《在郡秋怀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秋韵的抒情诗,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开篇“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描绘了秋风吹拂树林的萧瑟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下来的“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则直接道出游子的孤独与无奈,情感真挚。
诗中的“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失落感,尽管在宦海中有所成就,但内心的志向却未能实现。接下来的“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表达了对无名生涯的无奈和对古人失落的感慨。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最后以兰艾的比喻作结,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感深沉且富有哲理,透过秋天的意象,传达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以及对真实自我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描绘秋天的风景,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表达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强调内心的苦闷。
- 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反映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年华已逝,志向未能实现。
- 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对自身无名生涯的反思,感慨古人对无闻者的指责。
-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说明自己一生追求外表华丽,内心却渴望真实和自由。
- 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感叹人生短暂,时光荏苒,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强调世事的无常,自己身处逆境的必然。
- 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露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象征生命的凋零与无常。
-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兰草与艾草的比喻用于强调内在品质。
- 拟人: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 对仗:部分句子结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在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以及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张九龄通过秋天的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志向未能实现的感慨,揭示了在官场浮沉中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凋零和思念,暗示生命的流逝。
- 游子:代表离乡的情感,传达思乡之情。
- 兰艾:象征真实与虚华,表达对内在品质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在郡秋怀二首 其一》是谁的作品?
- A. 李白
- B. 张九龄
- C. 杜甫
-
诗中“寥寥游子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幸福
- B. 孤独
- C. 兴奋
-
“兰艾若不分”中兰艾象征什么?
- A. 美好与平常
- B. 富贵与贫贱
- C. 忍耐与放弃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张九龄和杜甫在描写孤独与思乡的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张九龄更关注内心的挣扎与对人生的思考,而杜甫则多描绘外在的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两者在风格上互有差异,张九龄的诗更显沉郁,杜甫则更具历史感和社会关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九龄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