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怀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4:50:29

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

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

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

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
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
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
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

白话文翻译: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阅读了许多历史书籍,努力追寻那些古代的伟人。身穿粗布衣服却心怀美玉,佩戴印章却依然挑着柴薪。志趣相投的朋友岂是兄弟,志同道合的道理与贫富无关。孤独的根基又能依靠什么,能让我感动的正是身边的邻居。

注释:

  • 弱岁:年轻的时候。
  • 群史:许多历史书籍。
  • 抗迹:追寻古人的足迹。
  • 被褐:穿着粗布衣服,表示贫困。
  • 怀玉:心中怀有美好的志向或理想。
  • 佩印:佩戴印章,表示身份或地位。
  • 负薪:挑着柴薪,生活艰辛。
  • 志合:志趣相投。
  • 孤根:孤单的根基,象征孤立无援的处境。
  • 感激此为邻:感激身边的邻居,表达友情的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唐代诗人,字子容,号阮亭,晚号清溪居士,曾任宰相。以诗词和散文闻名,作品风格清新、意境深远,常表现对理想与友情的追求。

创作背景:

《叙怀二首》是张九龄表达个人情感与志向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及对友谊的珍视。在唐代,士人普遍重视个人修养与理想追求,张九龄的诗恰恰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

诗歌鉴赏:

《叙怀二首 其一》表现了张九龄对理想、友情的深刻思考。诗开篇以“弱岁读群史”引入,表现出他年轻时对历史的渴望与追求。在古代文人中,历史教育被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他将古代人物视为学习的榜样。

接下来的“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则以对比手法突显了诗人内心的丰富与外在的贫困,显示出他不以物质条件论交情的胸怀。这里的“怀玉”象征着高尚的理想,而“负薪”则描绘了他冷静的生活现状,体现了他不畏艰难、追求理想的决心。

诗的后半部分“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进一步深化了对友情的理解,认为真正的志趣相投是友情的基础,而非血缘关系。最后两句通过“孤根”与“邻”的联系,表达了对身边邻居的感激,强调友谊的珍贵,尤其在孤独的境遇中更显得弥足珍贵。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更是对志同道合之人深情的呼唤,深刻而感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弱岁读群史:表达了年轻时对历史的热爱与学习。
  2. 抗迹追古人:追求古代人的足迹,表现出对前贤的崇敬。
  3. 被褐有怀玉:尽管生活贫困,但心中怀有理想与抱负。
  4. 佩印从负薪:即使身处卑微,却依然保持自我尊严。
  5. 志合岂兄弟:志趣相投的人并不一定是兄弟,强调精神上的契合。
  6. 道行无贱贫:道义的追求与贫富无关。
  7. 孤根亦何赖:孤独的根基又能依靠什么?
  8. 感激此为邻:感激身边的邻居,表达了友情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比:如“被褐”和“怀玉”,突出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
  • 排比:例如“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隐喻:如“孤根”象征孤独,体现内心的渴望与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理想与友情的思考,表达出诗人对理想的坚定追求与对友谊的珍视,传达出一种超越物质的内心追求与情感的深厚。

意象分析:

  • 弱岁:象征年轻时的无知与求知欲。
  • 古人:代表历史的智慧与理想的榜样。
  • 怀玉:象征高尚的理想。
  • 负薪:生活的艰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 孤根:孤独感与对友情的渴望。
  • :友谊的象征,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九龄在年轻时阅读了哪些书籍?

    • A. 诗集
    • B. 历史书籍
    • C. 小说
    • D. 自传
  2. 诗中“被褐有怀玉”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富裕
    • B. 贫穷但心怀理想
    • C. 对友情的无所谓
    • D. 对物质的追求
  3. 诗中提到的“孤根”象征什么?

    • A. 亲情
    • B. 孤独与渴望
    • C. 财富
    • D. 学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张九龄与李白的诗歌,都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友情的重视,但张九龄更倾向于内省与感悟,而李白则展现出豪放与奔放的个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