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时间: 2025-01-17 10:07: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张九龄 〔唐代〕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课最力已陈,赏延恩复博。
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
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
戒程有攸往,诏饯无淹泊。
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
持久望兹念,克终期所托。
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外交派遣的感慨。每三年就要进行一次大计,许多国家都纷纷来到河洛。国家的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奖励也更加丰厚。衣服轻垂而理智深邃,乐器的音调和谐如同万物一样。出发的道路上回响着竹符的声音,分道扬镳的地方传来木铎的鸣响。出发时应有明确的方向,皇命的饯行不应滞留在水边。天象变动昭示着国家的命运,殷勤的心意在于人民的疾苦。持之以恒的希望依旧在心,愿天命能够如期实现。行走在前的,应当自我奋发,春天耕作秋天才能获得丰收。
注释:
字词注释:
- 上计: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国家大事的讨论。
- 趋河洛:指各国使者纷纷前往河洛,即洛阳,古代的政治中心。
- 授赏:给予奖励。
- 垂衣:衣服轻垂,形容从容不迫的态度。
- 木铎:木制的铃铛,古时用于通知和召集。
典故解析:
“河洛”是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象征着国家的权威和文化传承。“春耕秋获”则是农耕文化的体现,表达了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成果的观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号志远,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他以清雅的诗风和深厚的学识而著称,曾担任宰相,致力于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国家强盛,文化繁荣。诗中借助对外交使节的送别,表达了对国家政策、外交事务的关注与期待。
诗歌鉴赏:
张九龄的《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是一首充满豪情和责任感的诗。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国家事务的繁忙与重视,三年一度的朝集使者的送别,体现出国家政治生活的规律与制度。诗的用词非常考究,字句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万国趋河洛”的描绘,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国际交往与国家的地位。
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与寄托,强调了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昭晰动天文”一语,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隐含着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通过“春耕秋获”的比喻,张九龄传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人们奋发向上,把握时机,努力耕耘,以期获得丰厚的回报。
整首诗在形式上对仗工整,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张九龄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作为诗人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年一上计:每三年召开一次大计,强调国家治理的周期性。
- 万国趋河洛:各国使节纷纷前来洛阳,显示国家的国际地位。
- 课最力已陈:政策已经明确,强调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 赏延恩复博:奖励丰厚,体现出国家给予外交使者的恩惠。
- 垂衣深共理:衣服轻垂,意指从容,内心深邃的理智。
- 改瑟其咸若:音律和谐,象征着和谐的社会秩序。
- 首路回竹符:出发的路上,竹符的声音回响,形象生动。
- 分镳扬木铎:分道扬镳,木铎在耳,暗示各自的使命与责任。
- 戒程有攸往:出发时应有明确的方向。
- 诏饯无淹泊:皇命的饯行不应滞留,强调时效性。
- 昭晰动天文:天象变动与国家命运相连,显示自然与人文的联系。
- 殷勤在人瘼:关注人民疾苦,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怀。
- 持久望兹念:持之以恒的希望寄托于此。
- 克终期所托:希望能够实现托付的使命。
- 行矣当自强:行走在前者应自我努力。
- 春耕庶秋获:春天耕作,秋天收获,强调通过努力得到成果。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大多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春耕秋获”象征着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 拟人:将天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体现出诗人的思考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强调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激励人们努力拼搏,以实现个人和国家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洛:象征国家的中心与权威,代表着文化与政治的重心。
- 竹符:象征着古代的传令与使命,强调了使命感。
- 木铎:象征着召集与提醒,暗示着责任与义务。
- 春耕秋获:反映农耕文化,象征着努力与成果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万国趋河洛”主要反映了哪个方面的情况?
A. 经济
B. 政治
C. 文化 -
“春耕秋获”比喻的是:
A. 努力与结果
B. 农业的发展
C. 季节的变化 -
诗中提到的“木铎”象征着:
A. 和平
B. 召唤与责任
C. 财富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与期待。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自然景观反映国家的壮丽。
诗词对比:
张九龄的《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国家的关切与希望,但张九龄更侧重于外交与政策,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民生疾苦与战争的影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九龄诗文集》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