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白话文翻译:
众人纷纷争相竞争,这有什么值得的呢?是非对错我既不喜欢也不感到生病。颂扬之声交织在一起,难道这就是真正的贤者吗?四方的流言蜚语即使在早晨也像圣贤一样。唯有圣人能够权衡轻重,不能简单地把铢与千钧相提并论。由此可知,轻重的标准不在别人身上,关键是美与恶取决于我自己。
注释:
- 纷纷:形容众人争相而至或争吵不休。
- 是非:指对错、善恶之争。
- 颂声:赞美、歌颂的声音。
- 莽:莽撞,愚蠢的意思。
- 流言:流传的谣言或闲言碎语。
- 圣人:贤明、智慧的人。
- 铢:古代重量单位。
- 千钧:形容极重的东西,千钧比喻重大的责任或事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圣人”可以理解为古代的智者或贤者,代表有智慧的人。流言蜚语在古代常常被用来攻击或抹黑他人,诗人在此强调这种现象的无意义。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冲和,晚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变法,主张政治、经济改革。
- 创作背景:该诗反映了王安石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个人内心自省的重视,表达了他对舆论、名声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众人》在形式上简洁明了,内容上却富有深意。诗中通过对世人争斗与是非的观察,引发了对自我价值观的思考。诗人以“众人纷纷何足竞”开篇,直抒胸臆,表现出对无谓争斗的鄙视,接着反思自己对是非的态度,强调不应被外界评价所左右。王安石认识到,真正的智慧在于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而非外界的赞美与指责。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价值判断的主体性,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整首诗在哲理上深邃而又透彻,展现了王安石的智慧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众人纷纷何足竞”:众人争相竞争,这有什么值得呢?表现出对世俗竞争的冷漠态度。
- “是非吾喜非吾病”:对是非对错的态度,既不感兴趣,也不受其困扰,体现了内心的宁静。
- “颂声交作莽岂贤”:众人的赞美之声交错着,难道这些人就是真正的贤者吗?质疑世俗观点。
- “四国流言旦犹圣”:各地的流言蜚语即便在清晨也像圣贤一样,说明流言的影响力。
- “唯圣人能轻重人”:只有圣人能够评判轻重,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
- “不能铢两为千钧”:不能简单地将小事与大事混为一谈,反映了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 “乃知轻重不在彼”:轻重的标准不在他人身上,而在于自己。
- “要之美恶由吾身”:美与恶的判断取决于自己,强调内心的主观性。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用对仗句式增强了韵律感,如“众人纷纷”与“颂声交作”。
- 反问:使用反问句式,引导读者深思,使观点更为鲜明。
- 比喻:通过“铢两为千钧”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事物轻重的对比。
-
主题思想:该诗强调个人内心的独立性与自我判断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超越世俗的评价,追求内心的真实。
意象分析:
- “众人”:象征社会的喧嚣与竞争。
- “颂声”:象征外界的赞美与评价。
- “圣人”:象征智慧与真理的追求。
- “流言”:象征社会舆论的压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圣人”指的是: A. 普通人
B. 有智慧的人
C. 政治家
D. 文人 -
“众人纷纷何足竞”的意思是: A. 众人争斗很重要
B. 争斗没有价值
C. 只是表面现象
D. 应该积极参与 -
诗中提到的“美恶”主要指: A. 外在的评价
B. 内心的感受
C. 生活的苦乐
D. 是非的争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诗词对比: 比较王安石的《众人》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世俗的超然,但王安石更强调内心的独立,而杜甫则更关注外在的环境变化。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